第15版:情怀
3上一版  下一版4
 
三姐的 准“军嫂”生涯
那个老头,再也吃不到我寄的月饼了
“英雄”的内涵
■征稿启事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17年9月2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三姐的 准“军嫂”生涯

 

三姐认识“三姐夫”没几天,就跑到他家干活去了。

旧时农村,只有订了婚,姑爷媳妇的名分才能确定下来,才能改口称呼对方父母为爹娘,才可以名正言顺经常登门。登门干什么呢?干活。那年头,家里家外永远有干不完的活,人手奇缺,找姑爷娶媳妇,也是找一份劳动力。

“三姐夫”从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前线返乡休假,经人介绍认识了三姐。虽是一个村,此前互相并不认识。那时候青年男女是不往来的,交往多了犯忌讳。他们见面的短短半个小时,决定了三姐后半生的命运。后来,听三姐说,那次见面“三姐夫”是小胡同里赶猪——直来直去,三言二语把自己的家庭情况和盘托出:父母年迈,身体不好,家里兄弟五个自己是老大,无一成家立业,请三姐慎重考虑。“三姐夫”还介绍了自己在部队参战情况,刚荣立了三等功,入了党,自己憋着一股劲继续好好干。“三姐夫”以军人的直率坦诚获得了三姐的信任,温柔善良的三姐接纳了“三姐夫”清苦贫瘠的家庭。

“三姐夫”留下一张头戴钢盔,身背卡宾枪的戎装照,毅然重返战场。

半月后三姐接到“三姐夫”从云南老山前线猫耳洞里写来的信,看完拿着信就去了“三姐夫”家,读给“三姐夫”不识字的父母听。后来据三姐讲,她把信的内容改变了许多,多是报平安的吉利话,为的是安慰老人,不叫老人过多担心。

从此后,隔三差五,三姐就去“三姐夫”家帮忙干活。屋里的、院里的、坡里的,三姐放下这样拿起那样,样样精通。“三姐夫”来了家信,三姐读给两位老人听。然后两位老人口述,三姐执笔,把老人的挂念和嘱托送到前线“三姐夫”手里。自己家里有了好吃的,三姐留下自己那一份给两位老人送去。老人生病住院,三姐悉心照料,日夜陪护,医生和病友有的认为是亲闺女,有的认为是过了门的儿媳妇,都想不到是没有任何名分尚未订婚的“儿媳妇”。

那天大伯父怒气冲冲找上门来,来找父母“兴师问罪”,质问为啥没订婚三儿就往人家家里跑。父母满口答应下来,说一定好好管教好好看着,一定不让女儿坏了门风。大伯父前脚出了家门,父母相视一笑,说:和榆木疙瘩没法讲理,只能应付糊弄他,他再来,咱继续糊弄他。

一晃两年过去,期间三姐和“三姐夫”订了婚。“三姐夫”本来可以转为志愿兵长期留在部队,可是他为了照顾父母,也为了减轻三姐的负担,选择了光荣退役。

回到家乡那天,他把一串用子弹头制作的金光灿灿的项链挂在了三姐的脖子上,感谢三姐两年来没有名分的付出。三姐的准“军嫂”生涯结束了,但她对军人的理解,对军队的热爱,一直持续到现在。

□贺宽叶 文/图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