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快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用户体验”造假是对网购生态的破坏
面对物联网我们该如何应对
津贴不只是 钱的事儿……
乐极生悲
文化设施共享 助推文化效能提升
律师对接企业 需要推而广之
公共标识出错 并不是一件小事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17年9月1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用户体验”造假是对网购生态的破坏

 

这种虚假“用户体验”的泛滥成灾,既是对普通消费者的一种误导和欺骗,同时也是对网络购物生态、整个电商行业良性和健康发展的一种伤害和破坏。

近年来,不少购物平台、网站都推出了用户“用后感”笔记分享功能,有不少用户在对某产品持观望态度时会翻翻他人写的笔记决定是否“拔草”,有些产品也因为这些笔记从小众产品变成了“网红”产品。随着“测评笔记”越来越受网购者欢迎,记者调查发现,有部分人利用小红书、大众点评等多个购物、生活玩乐平台中的产品体验功能成为职业“写手”,通过“用后感”制造“网红”商品,而很多“商品”这些“写手”都不曾用过。(9月11日《北京青年报》)

很多喜欢网购的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那就是面对一件商品买还是不买拿不定注意的时候,会去网站上看看其他用户的留言和评价,然后作为自己选购与否的参考。这样一来,本来还犹豫不决的网友,看到其他用户一篇正面的评价,可能就买了;反过来说,看到别人的一篇负面评价,可能就不买了。

网友这样的购物参考很正常,也很有效,但是让很多人想不到的是,你所看到的很多商品评价,根本就不是真正的商品用户所写所发的,而是职业写手所为。而这些“用后感”“测评笔记”,也是网络商户明码标价从职业写手那里购买或者是“定制”的。换句话说,这样的商品“用后感”“测评笔记”,其背后的作者也许根本就没有用过他所评价的商品,而只是根据商户、企业提供的材料来写稿。

记者的深入调查发现,目前这种虚假的“用户体验”已经形成一条地下产业链,甚至已经有人专门在商家和写手之间牵线搭桥,做起了中介生意。商家借助这样的“用后感”“测评笔记”多卖了商品,甚至是把自己的产品打造成了网红;写手也通过大量撰写这样的文字赚到了钱,双方看似是一种双赢,但是却忽悠和坑害了无数信以为真的消费者,误导了消费者在网络购物时的选择。

更加严重的问题是,这种虚假“用户体验”的泛滥成灾,既是对普通消费者的一种误导和欺骗,同时也是对网络购物生态、整个电商行业良性和健康发展的一种伤害和破坏,其所起到的作用,和曾经盛行一时,同时又备受诟病,最终被国家法律叫停的“网络刷单”如出一辙。虽然目前还有部分消费者会上当,但是随着媒体的曝光,越来越多人了解了事情真相,也就没人再相信这样的“用户体验”了。

“用户体验”如果能够一直保持客观、真实,不但是消费者和网络商家之间一种积极有效的交流和沟通方式,同时又可以反过来促使商家和企业改善产品质量、提升服务水平,而且还可以作为其他消费者的一种购物参考。遗憾的是,它还没有走到这一步,就被部分商家引向了歪路。而它是否还能改邪归正,重新发挥自己的正面作用,既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像当初对待网络刷单一样去给予必要的关注与监管,同时也需要商家的自觉自律。

□苑广阔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