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专题
3上一版  下一版4
 
“能吃”的博物馆 吃货首选
串起老北京人的吃穿住行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17年8月2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能吃”的博物馆 吃货首选

中华小吃博物馆
 

周末,记者走进了中华小吃博物馆,它坐落在北京丰台丽泽金融商务区内,2010年6月1日开馆,与中华万丰小吃一起总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分三层楼。整体建筑既富民族传统,又具时代特色,展示了我国各民族民间小吃文化与发展成就。

走进中华小吃博物馆内,记者立刻被古色古香的各种藏品深深吸引住了。据馆内工作人员介绍,馆内陈列千余件和饮食文化相关的老物件和图片,是我国首次以小吃作为主题的民间博物馆。馆内藏品有汉代的食鼎,明代的食盒,明、清时期的各种烹饪器具,老字号牌匾,已消失的行业用具和各种票据、服饰等。这些老物件展品不但记录了我国各地民间小吃的变迁,而且见证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厚重的饮食文化。

记者在参观时,发现一个古色古香的大茶壶,觉得很有趣,就询问了馆内人员,他们告诉我,说这不叫“大茶壶”,叫“茶汤壶”。原来,茶汤在明、清时已盛于北京,作为明代皇家茶点,因把水烧开后用龙嘴大铜壶冲制如沏茶一般故名“茶汤”。冲茶汤的师傅一手端碗,一手掀起铜壶,壶嘴向下倾斜,一股沸水直冲碗内,水满汤熟。茶汤分为山东茶汤和北京茶汤,老北京茶汤特色是秫米面(高梁米面茶汤)、调料有红糖、白糖、青丝、红丝、芝麻、核桃仁、什锦果脯、葡萄干、京糕条、松子仁。用滚开水把秫米面冲成稀糊状,加上各种调料,就可食用,吃起来又香又甜又滑爽,极为可口。

除了茶汤壶,形态各异的“糕点模具”也吸引了记者的目光。 馆内工作人员介绍说,旧时过中秋,自制月饼几乎是家家户户一个不可缺少的节目。这样,打月饼的模子,便成为当时百姓人家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月饼是自制的,一家有一家的特色,打月饼的模子自然也是形状各异、千姿百态。月饼模具的文字和图案都体现了丰厚的文化寓意,一件件雕刻精致的月饼模子堪称民间工艺品。月饼模子的历史似乎也应追溯到宋代。民间的月饼模子多为木质,且多为杜梨木所制。

如今,月饼模子早已淡出了我们的生活。它在成为一种日渐罕见的精美收藏品的同时,也成为了社会生活发展变迁的珍贵见证。

见到“梯形”的“红布棉套”时,记者觉得很有趣,但是很难想象它们以前是做什么用的,其中一个上面,还绣着一龙一凤,而且是凤在上龙在下。“这很明显就是慈禧太后时期的,这个‘红布棉套’叫壶套。”工作人员说。

原来,过去北京城内有许多茶馆,因为北方冬天气候寒冷,许多茶楼就研制了茶壶保温的壶套,即保温又美观,所有壶套全部是手工制作,每个都别具特色,尤其纯手工刺绣,反映出当时百姓的美好祝愿。

“京城所有茶壶保温套基本都是葫芦形状,其意既有福、禄、寿、喜也有靠山的吉祥寓意。随着历史的变迁,到了1956年前后此物件基本在茶楼和市面上消失,成为历史。”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在小吃博物馆内,记者还见到了古色古香的轿子。轿子的周身雕刻着各种人物和图案,美不胜收。

看了旁边的文字介绍,记者了解到,轿子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殊的交通工具,用人力肩抬而行。“轿”的名称起于宋代。在此之前通称“肩舆”,据史书记载,夏朝时就出现了轿。据《尚书》记载,大禹治水之时,奔走四方,曾经就乘坐过轿子。但轿子在先秦时代还很少见。

清朝入关后,按明朝惯例使用轿子,并继续强调轿制的等级,规定:三品以上京官使用四人轿,出京可以坐八人抬的轿,外省督抚都使用八人轿,普通官员坐四人轿。所以,“八抬大轿”成为高级官员的出行标志。民间一般为二人抬轿,只有娶亲用的花轿允许八人抬轿。轿帷用料也有一定规格。

□本报记者 余翠平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