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高温多雨。 “祛湿”,成为日益重视健康养生的现代人关注的话题。或者“红豆薏米粥”,或者拔罐、针灸,几乎人人都能信手拈来关于“祛湿”的简易小办法。中医院专家提醒,湿气产生的原因复杂,自行盲目进行调理,不仅去不了“湿”,反而可能会对身体健康造成损害。
湿邪从不“孤军奋战”
关于判断身体是否湿气重的简单方法,盛传的有这么几种。比如,伸出舌头观察,若舌苔黄腻,则身体湿热;食欲不振,或稍进食即感胃胀,都是脾湿的表现;如果大便不成形,长期便溏,体内也必然有湿气……事实上,在传统中医的观点中,这些症状都不能单单用“湿”加以解释。正如《黄帝内经》中所说“因于湿,首如裹”,湿邪变化无形,以脾胃为中心,以三焦为通道能够影响全身健康。湿邪上扰可以使头昏沉、不清醒,出现头重如裹、身重如捆的感觉;如积于中焦,可出现不思饮食、腹胀、恶心呕吐等;若积于下焦,则可导致大便粘滞不爽、小便浑浊或淋漓不尽等;若阻滞经络,会导致腰背四肢酸胀、疼痛、水肿、屈伸不利等;若伤及阳气,则可使人四肢乏力、好逸恶劳、嗜睡、畏冷等。
所谓“湿气”,有“外湿”与“内湿”之分,外湿从外界所感而得,比如人体直接与过多水湿接触、常居于湿气重的地区等,容易导致湿邪内侵而发病。内湿则是由体内自动产生,人体水液代谢的调节由多个脏腑共同完成,“湿气”的产生与脾、肺、肾、肝等都关系密切。不管是内湿还是外湿,湿气都具有重浊、黏滞、易伤人体阳气的特性,因此在症状表现上比较接近。
需要强调的是,湿邪很少单独为病,而是往往与其他致病因素共同影响人体,因此又有“寒湿、湿热、暑湿、风湿”之分,分别伴随有其他病邪的不同表现。对于人体来说,“六淫”包括风、寒、暑、湿、燥、火,这其中不少都会“狼狈为奸”,共同作用于人体而致病。比如,现代人生活、工作、精神压力大,容易因思虑过多而致肝气郁结。人的五脏五行相生相克,肝主生发,如果疏泄不利的话,也会影响到脾的运化。针对这类患者的治疗,不能单纯地健脾利湿,而要从“疏肝”入手。中药方剂讲究“君臣佐使”的配伍,就是这个道理。
祛湿不当反会“养病”
门诊中,关于自己的身体状况,就诊者十有八九都是通过“大便黏马桶或者便秘”等症状认为自己“湿气重”,其中,绝大部分人都会听信盛传的喝红豆薏仁水等方法来自己祛湿,有的还会通过吃辛辣食物的方法试图发汗除湿。
正如刚才说的湿邪从不单兵作战的道理,现代人病因复杂,并不只是和湿有关,一味祛湿更是要不得。其实,祛湿并不是简单的对照症状。湿气性属阴寒,易伤阳气。《黄帝内经》认为,“寒者温之”,因此,温法才是治疗湿气的最重要方法。薏米红豆祛湿虽好,但属于偏凉性。而湿邪分为湿热和寒湿,红豆薏米水只适合症状不严重的湿热体质。若是寒湿体质的人常吃薏米,易伤脾而损阳气,反而削弱人体对湿气的抵抗力。对这一部分人群,应先将生薏米炒至微黄,去其寒性,从而发挥其健脾祛湿的功效。
至于 “大便黏马桶或者便秘说明湿气重”的观点,其实拉肚子只是体内有湿气的外在表现之一。 “脾喜燥恶湿”,如体内湿气太重,脾脏会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从而影响消化吸收,导致人体出现口中黏腻不爽、上腹胀满不舒服等问题。但并非所有的拉肚子都与体内湿气重有关,要判断是否湿气重还应结合舌苔、起床感觉、大便形态等多方面来综合判断。湿气引发便秘的情况确实存在,但由燥邪引发的便秘更常见,而这两种情况的处理方法截然相反,若处理不当,反会加重不适症状。因此,如果身体不适的原因没有找对,又使用了错误的调理方法,反而对人体有害。公众切不可盲目“养生”,如果身体出现不适,应及时寻求专业医生的指导。
运动饮食是排湿“利器”
中医有句话“千寒易除,一湿难去”,说明治疗湿气比治疗风、寒、暑、燥、火要难。这是因为湿性黏滞,容易与其他病邪相互作用,使病情更加复杂、迁延难愈。故防止湿气入侵,应从衣食住行入手。
首先,饮食要清淡适量,少吃油腻食物和凉性食物。其次,运动出汗是很好的去湿气方法。每天坚持适量的运动,可以缓解压力,增加血液循环,活络身体器官运作,加速湿气排出体外。慢跑、游泳、健走等都有助于活化气血,增加水分代谢。
□赵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