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快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高温之下“休息令”不能形同虚设
共享床铺也应在法律许可的前提下经营
海外“游学” 不能游离监管之外
网络直播乱象频出 亟待管理规范
“彗星式”调研
弱势群体就业需要更多的爱心呵护
手写录取通知书 传递传统文化温情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17年7月1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高温之下“休息令”不能形同虚设

 

尊重法律,敬畏劳动者的生命和健康,是每一个用人单位都应当警示的底线。发放高温补贴的同时,确保劳动者的高温“休息令”,没有可讨价还价的余地,别等发生了事故,再拍大腿后悔。

连日来,全国多地暑热持续。16日,杭州市发布高温橙色预警,未来晴热天气还将“火力全开”。按照劳动部门的相关规定,高温天气企业应当采取换班轮休等方式,缩短劳动者连续作业时间,并且不得安排室外露天作业劳动者加班。但记者采访发现,仍有一些工地为了赶工期,工人顶着烈日酷暑干活,调整作息的“休息令”形同虚设。(7月17日 新华网)

酷暑来临,热浪侵袭,全国高温持续。劳动者高温下的权益保障受到挑战。在媒体和公众持续地关注下,劳动保障部门加大了高温补贴的宣传和查处力度。可即便如此,还是有一些用工单位无视法规,或者用降温设备、物品来糊弄劳动者。

虽然国家对高温补助的规定出台了很多年,但一些用人单位并没有严格执行,高温补贴成了“纸面福利”。因此,劳动保障部门把高温费发放作为维护劳动者权益的切入口,这是应该的。不过,比落实高温补贴更重要的是,要保障劳动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

国家几部委联合出台的《防暑降温措施暂行办法》中,高温补贴仅是一个要点,除了高温补贴,该办法还对劳动者在高温下的工作时间,作了明确的规定——比如,在日最高气温达到37℃以上、40℃以下时,用人单位全天安排劳动者室外露天作业时间累计不得超过6小时,且在气温最高时段3小时内不得安排室外露天作业。这样的保护性规定,被媒体和公众解读为高温“休息令”。很显然,高温“休息令”意在保障劳动者的健康。

可见,高温福利的外延不止是高温津贴,它还包括了对劳动者健康的保障。有些用人单位以为按规定足额发了高温补贴,就可以逼迫工人继续高温作业,其实,这是一个认知误区。即便用人单位按时足额发放了高温津贴,也不能以此强制劳动者冒着高温持续工作,不能让高温侵蚀了劳动者的生命与健康。

然而,一些用人单位为了赶工期,或者是为了追求效率,要求劳动者在高温下持续高强度地工作,不想让工人休息。但是,劳动者休息不好,无疑是在透支自己的健康,乃至生命。事实上,高温下的持续工作,提高了事故发生的概率,一旦发生了伤亡的悲剧,最后要为事故买单的还是用人单位。所以,严格遵守高温“休息令”,是体恤劳动者,也是在帮自己降低劳动成本。

尊重法律,敬畏劳动者的生命和健康,是每一个用人单位都应当警示的底线。发放高温补贴的同时,确保劳动者的高温“休息令”,没有可讨价还价的余地,别等发生了事故,再拍大腿后悔。

□黄齐超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