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第七届青教赛,我得了文史组一等奖,那场比赛对我来说,意义很大。”近日,记者走进了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见到了毕明辉。2012年,他还是讲师,如今已是副教授。
巧合的是,当年记者就采访过毕明辉老师,当时他关于教育的论断,让记者印象深刻,他说,教师不能仅是“教员”,还要是“服务员”,要把学生潜在的需求发掘出来,用更好的知识形式,为他们解疑答惑。而如今,毕明辉说:“教师不能仅是‘服务员’,还要做好‘管理者’。”
毕明辉在北大开设《20世纪西方音乐》这门课,凭借充满感染力的讲课方式,受到很多学生的好评,如今他的课堂已是500多人的大课堂了。
“这么多学生,来自不同的院系,有着不同的知识背景,他们的音乐基础也不尽相同,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让学生都有收获?我于是想到自己要做一个好的管理者,把课堂上教学的各个过程有效衔接起来。”于是,毕明辉在2013年作为北大第一批“慕课”开发者,率先系统探索和建设音乐在线教育模式,出色的设计和高质量的品质,令他至今是该领域中的佼佼者。使用先进的教学技术,有效地解决了北大第一音乐大课人数众多的管理问题。
除了北大教学网,他通过500人次的微信群,以短视频为媒体,开创性使用微信群组平台授课,高效实现了大班教学很难获得的小班教学特点。微信群内的答疑解惑,同学们之间开展朋辈互助,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核心知识点的清晰度和深广性,在有效课堂管理的同时,都得到极大提升。“通过对课堂与在线教学的有效管理,丰富了课堂的形式,促进了教学效率。学生会根据课程的内容,在群里进行热烈的讨论,在知识的碰撞和观点的交融里,我能发现学生困惑的地方和知识的盲点,由此在备课时,更有针对性。这样一来,就会产生良性循环,课堂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最重要的是,能在很短的时间,消除学生和教师之间的‘隔阂’,让课堂升温,增加师生互动的频率。”
在高校里,有些学校有“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而2012年那场青教赛,对毕明辉来说,让他更重视教学内容的开拓。
就拿毕明辉的《20世纪西方音乐》来说,常规的讲授方式是从古典音乐讲起,但这要求学生有一定的音乐基础。后来他调整了讲授顺序,从相对浅显、容易的流行音乐讲起,等学生有了一定的能力,再向古典音乐过渡,这种调整很受学生们的欢迎。
“好的教材,一定要不断对其中的知识进行修正、扩充,在这个过程中,知识实现了持续的更新和传承,我会把流行音乐、民间音乐、世界音乐、古典音乐容纳到一起,写一部更加完整的《20世纪西方音乐》。”毕明辉激动地对记者说。
□本报记者 余翠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