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1991年参加的高考。那时高考还在7月份,考三天,月底出成绩。对我们农村学生来说,那是名符其实的黑色七月。
记得考前一天下了场雨,气温并不高,但特别闷。我们十几个女生挤在考点的一间宿舍里,嘈杂闷热,睡不好觉,也无心临时抱佛脚了。
那时大学还没有扩招,真是千军万马挤独木桥啊!而在我们那所乡下高中,升学率更是低得可怜。打个比方,我们拿的是土枪,却要和全国各地众多拿美式装备的学生争抢上桥的机会,结果可想而知。通常是拼个头破血流,最后纷纷被挤落入水,能挤上独木桥的寥寥可数。我们那一届应届生中只有我一个过了录取线,用全军覆没来形容当年的惨烈竞争一点不为过。我们学校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生是农村的,绝大多数学生寒窗苦读的收获是名落孙山,不得不回家扛起父辈扛过的锄把。
但,明知道会被挤掉下桥,明知道赢不了,我们仍然头悬梁椎刺骨,仍然早起晚睡,仍然拼下去,为了渺茫的希望而拼尽全力。这是我们当年备战高考的真实写照。拼过,苦过,迷茫过,尽了力,却没有想要的结果。那又如何!世事我曾努力,成败不必在我。这就是我们的青春,失望多于希望,但我们从未放弃过希望,或许,只有拼搏过的青春才问心无愧。
在那个座机都不普及的年代,农村的学生一毕业,就意味着天各一方,从此鲜有联系。直到十多年后,有了手机,在几个热心同学的张罗下,越来越多的同学有了音信。联系上的同学中,有几个复读后考上中专或大学,或当了老师,或进了机关,或在国企,差不多都成了单位的骨干;有几个在经商,虽不是富豪,倒也生活安康;有几个招工进城,后来自修拿到大学文凭,业务能力也是杠杠的;更多的是南下或北上打工,有的在异乡闯出了一片天地;只有少数几个守在农村,但他们并不像父辈那样安于在几亩田地里刨食,而是头脑精明,多方理财……总之,当初落榜的同学,没有通过高考改变命运,后来通过各自的努力,却也各有各的一片天空,大都过上了不错的生活。在高考的那座独木桥上,我的同学大多倒下了,但在生活的道路上,同学们表现得都特别优秀,特别出彩。
我们那一茬儿同学,有的孩子已经上了大学,有的孩子正要经历高考,无一例外,对孩子的高考,我们都看得挺淡,没人给孩子太大压力。因为我们都深有体会:通往高考的独木桥只有一座,但,通向未来的路,通往好日子的路,却有千条万条。
人生有无数次考试,不管赢得了赢不了,都要努力去拼。这是高考给我的启示,受用一生的启示。
□杨莹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