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身边,时常会听到不少父母提起自己的孩子在城市打工很少回家,就算是逢年过节都很少回来。而在记者采访中,很大一部分新生代农民工表示:“不思归”的理由是,渴望城市对我们的认同,渴望用加倍的努力换取在城市属于自己的立足之地,而不是淡了乡愁和亲情。(5月6日《海东时报》)
也许由于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变迁,与父辈相比,80、90后农民工的乡土观念相对淡薄,他们更加憧憬城市的生活,希望融入城市。无疑,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新生代农民工较少“常回家看看”、令父母不满的现象。
当然,之所以造成这种现象,还有不少其它因素。譬如,有些年轻的农民工通过几年的在外打拼后在大城市自主创业,每天不是在外跑业务就是在办公室忙,几乎没有闲暇时间;部分农民工过年的时候不回家,是因为这段时间是最缺人的时候,多干点活自然也能多赚点钱……而认为自己已适应城市生活、不想回农村去的毕竟是少数。
由此观之,即便新生代农民工不常回乡,但并不等于说他们没有乡愁和亲情。相反,对于许多身在远方的游子,家乡的变化和父老乡亲一直是他们心里的牵挂。特别是每当逢年过节的时候,那种从心底油然而生的浓浓的思乡之情,就显得更为强烈。同样,家乡的父母和亲友也时常牵挂远在异乡的他们。
无疑,对于新生代农民工这一群体的生存状况,应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尤其是政府有关部门、用人单位、工会组织等,必须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想方设法促使新生代农民工们尽量“常回家看看”,多与亲人团聚,以解相思之苦。这样,社会才能更加美满、和谐。
□和法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