焊工能获得人社部门颁发的正高职称资格证书,的确让人耳目一新。这对一线工人而言,是一种鼓励和鞭策,极具标本意义。
一线工人也能当教授了。这一点在吉林省得到了印证。近日,中国中车长客股份有限公司焊工李万君,获得人社部门颁发的正高职称资格证书,成为吉林省第一个获得教授级别的工人。这在全国也不多见。(4月17日《中国青年报》)
不能不令人吐槽的是,长期以来,像教授这种正高职称,与工人无缘。事实上,在当代中国,有高学历、有真才实学、有很高的技能水平、有突出贡献的工人师傅数不胜数,但由于职称评定的身份壁垒等问题,他们中的一些人最终能评上高级技师,享受副高待遇,已经是阿弥陀佛了、封顶了。显然,这样的现实语境,对于这样的工人师傅很不公平。
就此而言,焊工能获得人社部门颁发的正高职称资格证书,的确让人耳目一新。我以为,这对李师傅来说,是个人的荣耀,也是对劳动最光荣的礼赞;对一线工人而言,是一种鼓励和鞭策,极具标本意义。
据了解,从业30年的李万君练就了超高的转向架焊接技艺,先后牵头完成技术攻关150多项,取得国家专利24项,被誉为“工人院士”和“高铁焊接大师”。同时,他还是长春市职业技术学院的兼职教师,直接参与了焊接教材的编制,带领学生参加各类全国技能比赛,获得了优异的成绩。从这一点看,被评定为教授,李师傅当之无愧。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经济新常态下,中国要从大国迈向强国,就必须要弘扬“工匠精神”。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强调:“质量之魂,存于匠心。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培育众多‘中国工匠’,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在这种大背景下,职称改革也要与时俱进才是。
也就是说,职称评定的初衷本来就是为了激励和保护人才,没有必要再钻“唯身份论英雄”的死板硬套的旧框框,而应破除积弊,一视同仁。因此可以说,吉林省人社厅作出的“既是企业生产骨干,又在职业院校任教的‘双师型’技能人才,可参评高教系列职称”的这项职称改革举措,无疑给职称改革带了个好头,值得点赞。
这样,不仅捅破了技术工人职称晋升的“天花板”,调动了工人勇于创新的积极性,有利于打造更多的“大国工匠”,圆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时也让职业院校的教学质量有了师资保障。也只有当工人不仅能当教授,而且能真正享受相应的待遇时,人才价值导向才会真正实现转变,“中国制造”才会真正雄起来而享誉世界。
□和法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