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快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打盹被炒维权获赔”是一次生动普法
给车穿衣逃避贴条的做法不可取
“家门口就业” 亟需“家里人”帮衬
“自助售药机” 要方便也要安全
大手笔
“开学季”别变成“浪费季”
学校“惩戒权” 立法还需细化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7年2月2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家门口就业” 亟需“家里人”帮衬

 

2017年春运期间四川省交通运输部门将发送旅客1.4亿人次,减少客流超千万人次。这是四川省春运史上首次出现客流量明显下降,其中原因之一,是外出务工人员减少所致。“60后”与“90后”农民工均不再愿意出省务工,成为目前东部沿海地区技术工人缺乏的因素之一。(2月21日《21世纪经济报道》)

俗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一部分人选择外出打工、创业,为的就是获得更丰厚的收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与背井离乡外出打工相比,尽管本地就业的收入没那么高,但扣除在外水涨船高的生活成本,再算算“家庭账”、“亲情账”,恐怕也并不“吃亏”:其一,离家近些,可以抽出更多的时间照顾家里的老人、小孩,有利于子女健康成长和家庭和谐;其二,少了在外饱受的“另眼相待”,免了转辗迁徙的揪心、来回奔波的艰辛,更有一种振兴家乡的自豪感;其三,有效的“人力资源储备”,有利于本地企业加快发展、转型升级。

家门口就业好处显而易见,对广大农民工来讲,与其“孔雀东南飞”四处闯荡,不如把握好在“家门口”工作的机会。在这个时候尤应静下心来谋划一番,认真思考一下自己想要什么、能做什么,新一年的职业规划一定要趁早准备。

让农民工在家门口就能有份好工作,亟需“家里人”帮衬一把。面对大量农民工返乡,政府职能部门尤应抓住这一机遇,用亲情感化、责任引导、政策激励来吸引其扎根本土,同心协力、持续“发力”地铺就“最佳就业路”。一方面要加强就业指导,在帮助农民工进行职业规划的同时,要建立更为翔实、全面的人力资源数据库,并通过职业介绍、专场招聘等途径,做好市场对接工作,实现“双向选择”的“无缝对接”;另一方面要加强就业培训,借助订单式培训和定向培训,用新知识、新技术武装农民工,不断提升个人技能与各行业岗位的匹配度。□徐剑锋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