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文摘
3上一版  下一版4
 
逾制乘用要丢官
后唐庄宗李存勖亡于“朋友圈”
老北京为何称水煮为炒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17年2月1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古代公车规矩多
逾制乘用要丢官

 

公车,顾名思义,就是“属于公家的车”。公车至少在汉代就出现了。此后,公车使用制度日渐发展完备,不同级别的官员,在公车使用上也有严格的区别。

汉代制定了乘车规定

古代把车叫舆,历代《舆服志》中,对公车的规制有详细的记载。总体来看,就是公车的规格和乘坐人的级别挂钩,一旦违反就要受到严厉的惩罚。汉景帝时,朝廷制定了详细的车辆(指马车)使用规定,其中要求不同等级的官员使用不同规格的车辆,还要求商贾一律不得乘马车。按照规定,低级的官员不能乘坐高级的车子。同时,高级的官员也不能乘坐低级的车子,更不能在正式场合不按规定乘车。

史料记载,有一次,汉宣帝祭祀汉惠帝,不巧这天下起了大雨,道路泥泞,韦玄成等几位前来陪祀的列侯,就弃车骑马赶来了。事情传出去后,韦玄成等人被弹劾,削去了侯爵。韦玄成对这件事情一直耿耿于怀,去世前还叮嘱子孙千万不要在坐车这种事情上犯错误。

汉哀帝时,豫州刺史鲍宣也因为没坐对车而被免职。按照汉代的规定,刺史应该乘坐四匹马驾驶的车,并且要配备车盖装饰。但鲍宣在巡视时,轻车简从,只用一匹马拉车,并且车上也没有规定的装饰。事发后,鲍宣因为违制被罢官。

宋朝以后流行坐轿子

东晋时期,国都位于江南,而南方的马又比较少,轿子开始流行,成为“公车”的重要形式。到了北宋时期,百官办公往往乘马,轿子是给重臣老病者的特供。宋室南渡后,百官普遍乘轿。此后历朝历代,轿子一直是“公车”的主要形式。

不同等级的轿子,区别主要体现在轿夫的数量和轿子的颜色。例如,明朝初年出台规定:三品以上的文官准许乘坐轿子,三品以下的官员只准骑马;勋戚、武官不管老少都不得乘轿;违制乘轿、擅用八抬大轿的,要受到严厉惩处。

惩处有多严厉?一次,一位四品官员离开京城办案,偷偷坐了轿子。谁知恰被朱元璋派出的耳目逮到。朱元璋毫不含糊地把那位超标用“车”的官员处死。不过,虽然明令禁止,但到了明中叶以后,律令松弛,百官不分大小纷纷坐上了轿子。甚至连举人、监生、秀才都坐起了轿子。

清朝伊始,鉴于公车使用的混乱情况,政府另行制定了严格的制度。例如,满族京官不分文武一律乘马,不许坐轿。但在特殊情况下,即同时符合“一品”、“文官”和“年老疾病不能乘马”三个条件,经过特许才能坐轿。虽然上有规定,但贪图轿子舒服、有面子,很多官员违反规定。乾隆的亲信福康安,身为武将,打仗督阵都要坐着轿子,还用了36名轿夫,轮岗抬轿。

“肃静”“回避”牌有级别

现在的戏曲和古装电视剧中,古代官员坐着轿子出场时,前面会有侍从打伞打扇,还会有人鸣锣开路,并打出“肃静”“回避”的牌子。其实,这种规格不是随便什么官员都能享受。州县一级的官,出行时候只许用蓝伞、青扇各一,不能打“肃静”“回避”牌。不过,在清朝晚期,这些规定形同虚设,地方知县出行,仪仗大多违制,好不威风。

正因为官场风气普遍浮夸,清代官员如能做到轻车简从,不仅不会像汉代那样被撤职,反而会获得好口碑。晚清重臣曾国藩在这方面就是很好的范例。

曾国藩在道光年间连年被提拔,在升为正三品后,按规定轿子应由蓝色换为绿色,护轿人也要增加。但为人谨慎的曾国藩,在升为三品官后,没有增加护轿人,也没有把蓝轿换成绿轿。

不久后,曾国藩又升为二品,按官制,他的四抬大轿应该换成八抬大轿,但曾国藩还是没有增加抬轿人。曾国藩的做法给当时的官场某种警示,当时京城三品以上大员出行,有意无意都要向护轿的官员交代一句:“长点眼睛,内阁学士曾大人坐的可是蓝呢轿!”

(据《现代快报》)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