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快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要让当技工成为“很体面”的事
盲道需要日常管理和呵护
中老年人上网 须系好健康安全带
垃圾分类 关键要做实细节
绿色“红包”
遏制食品“早产”现象,尚需监管发力
门牌加二维码 也要注重信息保护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7年2月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遏制食品“早产”现象,尚需监管发力

 

据报道,日前,郑州市惠济区古荥镇纪公庙村多名村民反映,春节前,村里给150多户村民发放了过年福利,可发放的饮料却是“问题饮料”,包装箱上和饮料罐底部印的生产日期竟然是2017年2月10日,村民们都不敢喝。(2月6日《大河报》)

在产品销售初期,“早产”十几天看似影响不大,但等到保质期临近的时候,消费者吃进肚子里的就已经是过期产品了,由此导致的食品安全隐患自不必说。生产日期都可以伪造,可想而知,为了谋取利益,商家还有什么事情是不可以做的?

其实,食品行业有过“早产”现象的不止是这家“郑州某饮品有限公司”,许多知名产品都曾因早产事件被媒体曝光。事实证明,当“早产”成为一种行业潜规则时,依靠媒体监督的力量显得十分有限。倘若监管部门充分行使职责,让违法企业付出惨痛代价,不说假冒伪劣产品会销声匿迹,至少“早产”食品不会大行其道。食品安全无小事,也许偶尔享用一两次“早产”食品危害不大,但生产日期成为企业可随意标注的常态时,监管部门无论如何难辞其咎,食品“早产”不断上演,其背后恰恰是监管的“难产”。

因此,遏制食品“早产”现象上演,尚需监管发力,把现行法制执行到位。除加大力度,使每个环节都得到有效监管外,还需要建立追责机制,对监管不力者进行问责,以此倒逼监管体系的完善。此外,有必要修改现行的法规,加大惩处力度,将情节严重、屡教不改者罚至倾家荡产。只有多措并举,才能构筑起一道坚固的食品安全“防火墙”。

□张国栋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