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快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要让当技工成为“很体面”的事
盲道需要日常管理和呵护
中老年人上网 须系好健康安全带
垃圾分类 关键要做实细节
绿色“红包”
遏制食品“早产”现象,尚需监管发力
门牌加二维码 也要注重信息保护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17年2月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要让当技工成为“很体面”的事

 

纾解“技工难招”并非一朝一夕,归根结底要解决“技工岗位缺乏吸引力”的问题。职业荣誉上,让他们享有与公务员、干部、工程师一样的社会地位。

随着春节假期结束,返乡务工人员又将面临继续出去寻找机会,还是在家门口就业的抉择。而随着当地经济的发展对用工的需求,江西各地针对返乡务工人员的就业帮扶和招工活动也在火热进行中,部分公司技术型岗位人才高薪难求。(2月6日《珠江晚报》)

技工成为市场香饽饽,恰恰说明企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在加快,这是一种好现象。没有一流的技工,难有一流的产品。置于发展新常态下,企业只有加快结构调整,才能不断抢占市场制高点,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而有了经济效益的支撑,改善工作环境、提高工作待遇才不会是一句空话。如此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企业发展必定“无往而不胜”,又何来“技工难招”?

俗话说:有了梧桐树,何愁凤不来?今天,“80后”“90后”新生代已经成为产业工人的主力军,和父辈们相比,他们除了看重工作薪酬外,更在乎工作环境和职业发展空间。欲治“用工荒”,先解“技工慌”。从大环境来讲,只有切实解决他们在社保、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后顾之忧,并以公共服务的均等便捷来提升城市归属感,才能让他们愿意留下来一起打拼;就小环境而言,企业只有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在待遇薪酬、发展机会、人本管理方面做足功课,并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才能让工人与企业同生共荣。

高素质技能人才缺乏,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人才瓶颈,也是制约制造业升级的短板。无论是稳增长,还是调结构,广大企业都要像舍得购买新设备、更换新机器那样,高度重视技工队伍的“供给侧改革”。一方面要注重内挖潜力,对现有人才进行“再发现”、再教育,并通过提高学历、技能培训等多种途径,形成完善的产业工人培养体系,深度挖掘潜藏在企业内部的“新红利”,加快实现职业素养和劳动技能的提升,不断适应机器更新、技术升级、工艺变革的用工要求。另一方面要外招贤才,提前与大中专院校挂钩联系,通过“订单式培养”、企业新型学徒制等模式,推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

纾解“技工难招”并非一朝一夕,归根结底要解决“技工岗位缺乏吸引力”的问题。职业荣誉上,让他们享有与公务员、干部、工程师一样的社会地位;制度供给上,不断完善对技工的评价、培养、使用和激励机制,在劳动模范的评选、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参选以及参政议政等方面同样打开“窗口”,让他们拥有良好的成长和发展空间。总之,只有让当技工尤其是高级技工成为一件“很体面”的事,那么才能形成全社会对这个行业的敬仰、重视和厚遇。

□徐剑锋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