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快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立法规范广场舞具有样本意义
真情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上
黑臭水体治理 关键要建长效机制
联合惩戒
要狠抓食品安全 消除餐桌上的“毒瘤”
《春节自救指南》恶搞之中有真意
“过年回谁家” 需要用智慧解决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7年1月2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黑臭水体治理 关键要建长效机制

 

北京市水务局局长金树东昨天在“市民对话一把手”访谈中透露,今夏用水高峰前,通州城区的总供水能力可达每日35.5万立方米,居民将喝上丰沛的自来水;今年内通州将完成53条段黑臭水体治理;曾被比喻为“牛奶河”的萧太后河今年上半年将完成治理;本市河长如果考核不过关将会被问责。(1月18日《北京晨报》)

可以说,黑臭水体治理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全面战。攻坚,就是要集中火力,各个击破,通过截流、清淤疏浚、生物治理等措施,尽快让水体清澈起来;全面,就是要持续发力,堵住源头,形成制度,不让黑臭现象出现反弹。这就需要相关部门稳扎稳打、真抓实干,切实把治水的作战图、路线图挂出来。

让水成为城市的灵魂,不仅需要政府担起应尽的责任,更要靠企业自觉和公众努力。从报道上看,黑臭水体的形成,生活污水及生产废水排放“贡献不小”。除了加快污水管网建设外,更应树立“生态+”理念。尤其是面对长期以来粗放发展模式累积下来的生态欠债,在破除“乱扔乱倒乱排”等陈规陋习的基础上,必须把握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科学治水的“衣领子”,通过打好转型升级系列组合拳,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彻底淘汰落后产能,消除污染源头。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生态文明体制机制、“谁造成污染谁赔偿,谁没有达标谁担责”的体系日臻完善,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可期。

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前期规划重要,治理过程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把握好构建体制机制这个长效治水的“定海针”。黑臭水体具有季节性、易复发等特点,要防止黑臭现象反弹,不仅离不开监管的强化和公众的参与,进一步健全水质监测、预警应对、信息公开等机制,而且应在落实监督考核、强化追责问责、完善治理协调机制等方面下功夫,补齐短板,消除漏洞,避免破窗效应。□知新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