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专题
3上一版  下一版4
 
用志愿服务 让他们感到社会的温暖
做病人最亲的倾听者
“同病相怜” 给病友带来情感慰藉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2016年11月2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同病相怜” 给病友带来情感慰藉

徐东
伴随志愿者
 

在红丝带之家,一位走路微跛的老年人引起了记者的注意。电话铃响起,只见他接起电话,倾听了一段时间后告诉对方,“你现在的反应是正常的,睡不好觉,吃不好饭是因为药物的反应,我那个时候也是这样过来的。药在适应每个人的情况后,反应自然就会消失,一定要坚持用药。”听筒那端的人似乎被说服了,没多久这位老人说了“再见”便挂上电话。

见到记者对这位老人产生兴趣,一位志愿者告诉记者,“这位老人叫徐东,是咱们这儿的同伴志愿者,他既是艾滋病感染者也是志愿者。徐东每周都会来红丝带值班,与患者进行交流。”

采访徐东的过程让记者对艾滋病携带者的印象产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位声若洪钟、对生活有着积极态度的老人丝毫无法让记者想到他是一位艾滋病感染者。不过,徐东告诉记者在刚开始患病的时候,他同所有的艾滋病患者一样精神上几乎崩溃了,“面对死亡大家都恐惧、焦虑。我自己没有食欲,每天吃不下饭,睡不好觉,还得天天躺着,觉得生不如死。”那个时候,医务人员是徐东以及医院内所有艾滋病患者的精神寄托,“我们能够坚持下来完全是靠医务人员的关怀、照顾,他们不会歧视病人,这样我们配合治疗,身体也就逐渐恢复了。”

在采访过程中,徐东一再强调情感慰藉的重要性,因为目前艾滋病无药根治,只能控制。每天用药是艾滋病感染者的最大负担。一方面药不能停,必须每天按时服药;另一方面药物带来的如呕吐、头晕、胰腺炎等副作用每天都在折磨着患者,让他们无法坚持服药。徐东的腿跛了,就是因为过去吃药造成的末梢神经炎而导致的。对于徐东而言,能有今天的他,离不开医务工作者的嘱咐和慰藉。

在抗艾路上收获的人间大爱,让徐东产生了回馈社会的想法。2009年5月,红丝带之家正式成立了志愿者队伍,徐东加入同伴志愿者队伍,通过感染者跟感染者结对交流的方式,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新病人进行心理干预,“由于是病人与病人的交流,更能感同身受让患者更易接受治疗。”徐东说。

一年前,一位东北患者来到医院接受治疗,由于对抗生素过敏,一直无法找到有效的治疗方案。一次徐东去病房探视,患者的母亲哭着对徐东说:“这孩子没救了。”徐东告诉记者,当时这个家庭已经花了30多万元了,家里所有的人都崩溃了。徐东就劝慰这位母亲:“咱们医院肯定是好医院,你回去肯定没这条件,不就是等死吗,你再去跟医院说说,看看还有没有转机。”后来事情真有了转机,在尝试了一次新药后,患者没有再起过敏反应,此后的治疗也一切顺利。看着患者健康的出院,徐东感到特别欣慰,“虽然不是我们志愿者治好的病,但通过我们的帮助,能对这些病患起到一些积极的效果,让我们觉得特别开心。”

采访最后,徐东语重心长地告诉记者:“从心情上来说我们愿意帮助新患者,让他们得到正确的治疗信息少走些弯路。另外,我们也会感恩社会,感恩医务人员,他们为我们无私奉献,我们也想尽一己之力为抗艾事业尽一份自己的力量。”(文中徐东为化名)

 
3上一篇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