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专题
3上一版  下一版4
 
用志愿服务 让他们感到社会的温暖
做病人最亲的倾听者
“同病相怜” 给病友带来情感慰藉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6年11月2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做病人最亲的倾听者

吴冬玲
皮肤、性病门诊护士长
 

虽然是刚刚上班,北京地坛医院皮肤、性病门诊已经忙得不可开交了。护士长吴冬玲正在电脑前仔细核对着病人的信息。这里有5000多例病人注册在案,每天还要承接病人的检测和筛查工作。吴冬玲就是在这样的忙碌中度过每一天。

“1994年,我就到这里接触这项工作了,什么样的病人都见过,病人什么样的心理情况我也能摸个大概。”在吴冬玲看来,让艾滋病人感到害怕的并不是病毒,而是恐惧本身。“很多人得了病,别人还没知道,自己就先泄了气,担心自己活不过明天。他们害怕别人歧视,其实就是自己歧视自己。”吴冬玲认为,这些人将自己囚禁在了一种思想的牢笼中,不爱与人交流,有很多话连家人都无法诉说。所以,让他们打开心扉,为他们提供倾诉的平台是非常重要的。

“前两天我这里来了一位病人,刚刚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就发现了自己的病情,家里又是农村的,这突如其来的打击让他在我这里泣不成声,说自己都没了活下去的勇气。”吴冬玲和他长谈许久,在各方面进行了轻松的交流。多说些家长里短,少说些病情,逐渐让患者接受了现实,而且还说出了憋了很久的心里话。后来,吴冬玲和他互留了微信,让他在平时多汇报身体状况,多谈谈心。

吴冬玲深知,很多人对艾滋病的不了解导致了艾滋病患者长期抑郁和自闭。她的一位病人曾经在一段时间内停药了,对这种事情敏感的她再三劝问才知道,是家庭、单位的多重压力让他抬不起头。“这位病人的父母是知道他的情况的,可知道后并没有正确关怀,整天唠叨抱怨,让他对生活的恐惧不断加剧。在工作单位,别人聊起艾滋病和传染病,他总以为别人在议论他,怕自己的隐私被人知晓。”吴冬玲认为,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这种极度不自信的心态会让艾滋病人进入几乎绝望的境地。她及时联系到患者家属,进行劝导教育,并对病人进行了为期三四个月的心理抚慰工作,耐心倾听患者的心里话,并在这个过程中帮他找回活下去的自信。

20多年的艾滋病医护生涯让吴冬玲看到了中国抗艾事业的一个又一个进步。从2003年对患者免费用药,到现在艾滋病人的生存质量、生存空间的巨大改变,让她始终相信终有一天在大家的努力下,艾滋病能够被治愈,让患者重新回归到社会中去。在这场与艾滋病斗争的持久战中,还有千千万万个“吴冬玲”,为艾滋病患者提供倾诉的机会,让他们找回久违的自信,在病魔的摧残下永不认输。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