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专题
3上一版  下一版4
 
用志愿服务 让他们感到社会的温暖
做病人最亲的倾听者
“同病相怜” 给病友带来情感慰藉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16年11月2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用志愿服务 让他们感到社会的温暖

于艳平
志愿者
 

上午九点钟,在位于北京地坛医院的北京红丝带之家办公室内,负责日常事务和志愿者活动的于艳平工位上的电话早已应接不暇。每天的工作很简单,处理日常的服务事宜、联系和安排各种志愿者活动、为病人对接个案管理师……但正是在这些看似平凡的工作中,于艳平把每一天都当作第一天,充满着战斗的激情。

在接受这项工作之前,于艳平在感染一科做过10年的艾滋病人护理工作。也正是这10年的风雨坚守,让她和艾滋病人交上了朋友,让她感受到,只局限于病房是不够的,她要用自己的努力和实际行动影响更多的病人,向更多的健康人群普及防护知识。“在病房,你只能和病人及其家属进行沟通,工作比较单一,而在红丝带之家,我们更多的是向社会倡导和宣扬关心防治艾滋病事业。”于艳平告诉记者。

于艳平每天都会与疾控中心、各大医院防艾部门、社区防艾草根小组、街道和学校打交道,为的就是让更多的人对防治艾滋病有全面的了解。

于艳平所在的红丝带之家推出了很多活动,在“2+1进高校”活动中,红丝带之家组织有专业背景医生组成的医疗志愿者和红丝带之家的工作人员与高校志愿者进行对接,在各大高校进行宣讲,成效显著。不过,在她看来,不管是高校,还是社会广大成员,对这件事情的重视程度都是远远不够的。仅就高校而言,有些时候,一些学校因为觉得没有必要,可能会一口将活动回绝,而学生们参与这种讲座的上座率也很低。很多学生怕自己去了会被误认为艾滋病患者,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公众对艾滋病人的歧视。即便如此,于艳平依然投入了更多的精力,积极联系和制定活动计划,让这项事业拥有更广泛的影响力。

于艳平说,现在越来越多的调查报告显示,艾滋病的患病率正朝着年轻化发展。也就是说,很多人过早地失去了工作能力和经济实力。红丝带之家就要在社会上广泛联系公益事业,对一些困难的病人进行贫困救助。“我们这里的一位病人因为抵抗力低下又患了骨癌,我们现在正在积极联系募捐。虽然数目不多,但这也是一点点心意,能帮多少是多少。”于艳平说。

于艳平十分关心这些艾滋病人的生活状况,他们有痛苦无处发泄,甚至无法拥有像别人一样美满的婚姻与家庭。在她看来,公众更应该时刻对艾滋病进行防护。她呼吁艾滋病人在生活的过程中要注意保护他人,也同样呼吁健康人群保护好自己。“我认为这项工作挺普通的,没什么特别的。”在于艳平眼里,自己很平凡,可就是这样一群平凡的人,每天在这项公益事业中奉献了自己的青春,无怨无悔。“平平淡淡总是真。”于艳平说,“如果组织需要我,我会把这项事业继续下去。”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