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情怀
3上一版  下一版4
 
哭泣的 棉手套
志愿者陈姐
相机变迁
■征稿启事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6年11月2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相机变迁

 

这年头什么事情都变得快,使人眼花缭乱,又耐人寻味。就拿照相机来说,从“单反”到“傻瓜”;从“120”到“135”;再从胶片到数码,从相机照相到手机拍照。今后是个啥趋势,真是说不准。改革开放以来,照相机和咱们老百姓的接触越来越多,产生了无数喜怒哀乐,我在三十多年前曾有修相机的经历乃是一例。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我咬咬牙花二百八十元买了一部美能达牌傻瓜相机。这是我小半年的工资。那时候年轻人结婚讲究“三大件”,即:自行车、缝纫机、手表。照相机属于奢侈品,独在“三大件”之上。当时国产名牌相机“海鸥”135单反机也就一百多元,能下血本买这进口相机,图的是质优牌响,使用便利。这相机因此成了家里珍宝级的物件。

1985年,我考上了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在开学的头个周末,我拿出了这台相机在家里照开了相。从单照到合影,窗前桌后,坐立仰靠,好不热闹。“摄影师”的差事自然由我来担任。不是摄影手艺好,而是唯恐媳妇把这珍贵相机失了手,那淘气儿子更是连边都不让沾。末了想自拍全家福照片。两张照片拍完后,相机快门却怎么也按不下去了。相机“趴窝”了,我的情绪也“趴架”了。

第二天我到学校报到特意带上相机,当时,干部学院借用西直门外北京电校的校舍和教室。安顿下来后,我捧着相机直奔动物园。这里是许多家庭徜徉周游的场所,人群熙熙攘攘,摩肩接踵。我进了一家照相馆,室内光线昏暗,我向一位50多岁的老师傅询问:“师傅,能修照相机吗?”这位师傅戴着一副花镜,将目光从花镜的上方向我瞥了一眼问道:“什么相机?怎么啦?”听说是美能达相机的快门坏了,他二话不说答道“20元。”这20元够我半个月的伙食费了,便又问道:“20元呀!?”老花镜下依然是不可更改的答复,我拿起相机悻悻而去。

我又乘公交到了王府井。大地方修理技术好,不蒙人。径直进了中国照相的大门。修理部的小年轻师傅听我说明来意后,二话不说嘁哩喀喳地把相机能卸的部分全卸下来摆了一桌子。眼见心爱的相机被大卸八块,内心好生难受。但修理费“100元”的回复,让我如梦方醒,国营照相馆是不能还价的。我说:“不修了。”小师傅惊诧地问“为什么?”我说:“您修两回相机跟再买一部新的相机差不多了。”

修相机价格从20元到100元的不定式,让我心里更是忐忑不安,不知所措。反正也是周末,我决定到西单再看看。在路西一家照相馆我将相机交给了修理师傅。但见他随手打开相机皮套,我深怕相机被大卸八块的情景重演,便目不转睛地盯着他。这师傅拿起相机像是要拍照似的冲我比划,这个角度竟使我意外发现相机自拍开关扳手的位置不对,像是卡在中间了。问题应该在这里。我要过来相机,将自拍扳手调到自拍位子,按下快门就听见“滋……喀嚓”,自拍快门启动了。“嘿!好了!”我兴奋地喊了一声,随即冲出门去。我隐隐感觉到几位师傅们在呆呆地发愣。

历史已翻篇了。从手机有拍照功能后,这台相机就“下岗”了。虽然它静静地躺在抽屉里,但我知道它的卷轴里曾记录了全家的喜怒哀乐,伴我踏寻过祖国的山山水水。一台相机,给全家留下过美好的瞬间和时光,记述了那难以忘怀的记忆和感慨。

□徐东 文/图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