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情怀
3上一版  下一版4
 
高野老师
爱在工会
文艺男青年这种病 生个孩子也会好
母亲的桂花开了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6年10月2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爱在工会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想到家就想起母爱,想起那一个又一个温馨快乐的日子!然而,当一个人失去了家,家在哪儿?是河边的草房,还是青石板铺就的小巷?在我尘封已久的工作笔记里,记录了这样一件事。

那还是1984年10月,在一个小城的火车站候车室,三个不大的孩子正在向前来送行的工人叔叔阿姨们告别。他们三姐弟最大的12岁,最小的只有6岁。1980年一场家庭纠纷,母亲不辞而别,音信皆无。他们的父亲,一个普普通通的工人,由于思虑过度住进了精神病院。

就在孩子爸爸入院的第二天,车间工会的叔叔阿姨们就分别把三个孩子接到自己的家,他们像接待远方来的小客人,热情地为他们洗热水澡,换新衣服,吃白米饭,买新鲜的水果。

整整4年,孩子们不但没有感到孤独和无助,反而享受到了更深更多的宠爱,一个个高兴地搂着车间阿姨的脖子直呼:“妈妈!”

幼稚的孩子只知道吃得饱穿得暖就开心,但他们哪里知道,这背后,厂和车间工会的叔叔阿姨们付出了多少努力。自从他们的母亲出走后,车间工会隔不多久就给孩子们送换季的衣服、救济金。还组织小青年为孩子们拆洗被褥、做新棉衣。

尽管如此,可是工会的领导们还觉得没尽到自己的责任,孩子毕竟需要的是自己的妈妈,于是那年的5月,一封寻找孩子妈妈的信件发到了孩子们的外婆家。信发走了,工会叔叔阿姨们的心也跟着去了,可半年过去,信却一直也没回。

工会的叔叔阿姨们想,孩子是无辜的,他们应该得到母爱,更应该受到保护。

1984年9月,厂、车间工会的领导又怀着满腔热情派4名工友带着三个孩子千里迢迢来到了孩子们的外婆家。然而,出乎他们预料的是,外婆家不知何故未能收留他们。

为了给孩子们一个最周全的保护,厂车间工会又指派2名工友专程去条件最好的福利院解决孩子们的收养问题。同时工会又拿出千元的生活费给姐弟三个做衣帽鞋裤,孩子们从上到下,从里到外焕然一新。

1984年10月19日,是孩子们终生难忘的日子。这一天他们就要离开相处4年的叔叔阿姨们,到自己的新家落户了!临行前叔叔们买来大包水果,食品;阿姨们送来亲手编织的背心,毛衣。爸爸所在车间工会成员全体出动为孩子们送别。

分别的时刻,大人孩子抱成一团早已泣不成声,人世间还有什么比这些没有血缘关系的叔叔阿姨更珍贵更美好的心呢?孩子们怎能舍得离开曾经像父母一样与他们朝夕相处的“爸爸,妈妈”们!

30多年过去了,我想,当初的三个孩子早已长大成人,他们也许有了自己的宝宝,也许事业如日中天,也许有了更幸福的港湾。但我想,他们一定不会忘记30多年前爱护和守望他们的那个大家庭——工会。

□于德深 文/图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