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情怀
3上一版  下一版4
 
一篇稿件 写出一个劳模
父亲是个 筑路工
党员如旗
杨梅尽染同学情
■征稿启事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16年6月2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篇稿件 写出一个劳模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们当地一个养路工当上了全国劳动模范,影响极大,除了让人惊讶和羡慕,也给了许多基层劳动者莫大的肯定和信心。不少人都说:“养路工艰苦,这样的人评全国劳模名符其实,没有话说!”

时光飞逝,转眼20多年过去了,这位全国劳模当年如何产生的,却很少人知道。其实,这和我当年的一篇报道多少有些关系。

那是1992年4月初,当时我还在县总工会工作,负责劳模管理方面的工作。一天,县公路段工会主席到我办公室,坐下来不久,就讲起了该段桥亭道班一个叫陈元栋的老养路工,如何30年如一日一直在偏僻艰苦的乡村道班当养路工,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他所在的道班长期只有4个人,缺编3人,养护8公里沙土路面,好路率一直保持100%,被誉为“一流的沙土示范路面”。他以路为家,长年带病工作,一天工作都在10小时以上,没有节假日。晚上下大雨,他会整晚不睡,守在路上清沟,怕路被冲毁,影响车辆行驶。

于是我产生了去采访他的念头,马上叫方主席安排,确定采访的时间。

那天我在桥亭道班见到了陈元栋。他黝黑矮壮、一脸憨厚、年约50出头,一看就是劳苦出身、踏实肯干的人。他见我也不会说什么客气话,站在门口反而还显得有点局促不安。还是我招呼他坐下来,先拉了一会家常他似乎才平静下来。

那天我们谈了很久,他也慢慢地恢复了情绪,讲了很多,让我了解了他很多不为人所知的工作和生活细节,让我一本采访本记得满满的。接着我们又走出去,看了几处他看护的路况。

确实,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实地看一看。一条沙土路那么平整,中高旁低,沙面如镜,连一颗石头,一个坑洞都没有。两边路基路沟做得笔直结实,而且有棱有角。他每天在路面,用手中的工具精雕细刻,才有这个样子。我很是感动,赞叹不已。

我还顺便拦车采访了几位过路的驾驶员,他们一听是来采访陈元栋,都竖起大拇指,说:“我们走过很多路,这里的路面是最好的。我们行驶在这段路面上平稳舒适,而且有安全感。你们好好宣传一下这样的养路工,他的事迹没有话说!”

我还采访几位附近的村民,他们也说:“道班这位养路工长年累月在这偏僻的乡村养路,条件很艰苦,住的是道班房,吃的米和菜要向我们买。但他埋头苦干,没早没晚地工作,养出了这里这么好的路面,没有人不说好!”

回去的当晚,一种工会工作者的责任感促使我连夜挥笔,写下“永不疲倦的‘老黄牛’”这篇稿件寄给报社,发表在当地报纸,引起了一定的反响。

上级工会领导看到很感动,马上打电话来叫组织他的材料上报。老养路工被推荐为当年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受到全国总工会的表彰,同时还被省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

时间过去了20多年,我早已离开了工会劳模管理的岗位,然而这件事我一直记忆犹新。

我很庆幸,当年我的一篇稿子能让一位长年默默辛勤工作在养路基层战线“小人物”的事迹为人所知,一下成为全国知名人物,得到党和政府的认可和关怀,享受了全国劳模享受的待遇。同时也让我这位当年工会的劳模管理者能以手中的笔弘扬一线工人的先进典型,弘扬这个社会的正能量,为职工实实在在地做点事,而感到终生的欣慰和自豪。

□王建成 文/图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