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汇丰发布调查报告《教育的价值:未来的基础》显示,中国内地父母对子女教育经费的重视程度名列全球第一。与包括房贷还款、保险支出、投资理财及退休储备等财务需求相比,子女教育支出最为刚性。有近六成内地受访父母表示,子女的教育经费是他们最不可能削减的支出。(6月23日《北京晨报》)
在教育投入方面,中国父母宁可“牺牲自我”,也要成就孩子的未来。可见,无论是内地父母对教育经费重视程度全球第一,还是近六成父母表示子女的教育经费是他们最不可能削减的支出,均是一种“国情”。这恰恰是中国父母的责任担当,体现了中国独具特质的家庭教育理念和传统文化。
然而,必须正视的是,一些中国父母在重视教育经费上,失去了理性,走进了盲目重视、过度投入的误区。一方面,是“着急式”投入。比如,武汉“最着急妈妈”徐禾,儿子从半岁到5岁,已让他上了17项培优班。另一方面,“盲目式”投入。比如,一些功利思想比较严重的父母,不考虑子女的学业情况,也不考虑家庭经济承受能力,就盲目地将子女送出国门求学。
因此,父母重视教育经费,也应理性投入。如果我们还继续沿用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孩子从小到大,仍然要靠父母包办学习和生活上的一切事情和费用支出,那可就真应了一名老外的那句话——“这真是中国学生的悲哀”了。更重要的是,父母重视教育经费,要量力而行。这个“力”包括家庭的财力、子女的才力及适应学习和生活的能力。
□张西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