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快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锻造“匠心”应以实践教育为径
住宅楼外墙脱落该谁负责
治理校园欺凌 光靠学校不够
要管好网约车 应建常态化机制
二胎合同
让学校体育课 回归本真教育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16年5月1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锻造“匠心”应以实践教育为径

 

传统的高等教育需要转变,以融入实践教育为径,加强校企合作,选任身怀绝技的工匠大师培养新一代工匠,中国才可能在未来的技术创新和专业型技能人才培养中有所突破。

昨日,记者从武汉生物工程学院获悉,该院正式聘请武汉市第19届职业技能大赛“园林技术状元”、“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胡佳诺担任该校园林系“工匠教授”。作为该校首位“工匠教授”,胡佳诺同日在该校小礼堂作了“园林美景,匠心创造”的精彩报告,为师生“讲经”。(5月9日《武汉晨报》)

“中国无大师”已成世纪之问,海外疯抢“马桶盖”也是国人必须直面的尴尬现实,中国为什么百年企业屈指可数?这些都是时代议题。2016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意味着品质、专注和精益求精,在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中至关重要。

中国人才济济,但中国企业确实缺少“工匠”。而“工匠精神”的培养,早应是高等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不少人抱怨“现在的大学课程要么深涩难懂、要么与社会脱节”,学生听不进、工作中用不上,都是锻造“工匠”的大忌。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园林系的学生未来可能就是参与城市园林景观的设计者,如果他们仅有书本知识,可能连一些花的名字都说不上来,更不用说运用到景观设计中。所以,让熟悉并且专业的“工匠教授”来传帮带,言传身教,更利于学生将书本与实践紧密结合,提高知识转化的效率和实际操作的能力,更利于传承“匠心”。

“工匠精神”其实在中国自古就有,“庖丁解牛”就是先例,然而,很多外国的企业却践行的很好。在德国的一家百年机械表手工制造工厂,他们的学生们要经过3年专业学习,以及3年在表厂的实践,至少6年的时间才能成为一名专业制表师。由此可见,中国式“工匠”的培养非一日之功,而是需要高校将“工匠教授”请进来,也需要让学生“走出去”,参与实践和锻造。比如“学徒制”试点,比如川大校园的“农田耕作”和农场化运营,都是为了让教育更接地气,更利于“工匠”的培养。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而正如胡教授所言:“要成匠人,先铸匠心。”所以,传统的高等教育需要转变,以融入实践教育为径,加强校企合作,选任身怀绝技的工匠大师培养新一代工匠,中国才可能在未来的技术创新和专业型技能人才培养中有所突破。武汉生物工程学院的这次尝试,应该引起更多高校的思考!

□吴左琼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