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情怀
3上一版  下一版4
 
小美亦可亲
闲时读书有乐趣
70后:港台流行曲影响一代人
■征稿启事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6年5月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闲时读书有乐趣
——读老舍先生作品有感
 

要让我说起北京的那些事,我总会想起老舍先生。不论是他的小说和散文,还是他的语言表达方式,总是让人有种对北京文化的浓浓情怀。有人说老舍是北京文化的代名词,也是北京文化的符号,我说既不夸张,又当之无愧。

不久前,在正阳书局偶然看到一本老舍先生小说《正红旗下》的手稿,让我有些激动。虽然小说早已读过,但是看到手稿还是第一次。装帧精美,字迹清晰,书写工整,极少有涂改,头尾如一,字里行间透着作者倾注的心血。如此工整的底稿在老舍自己的稿件中也算是上品。捧在手中,让人感受到作者对人世间那段经历的情与爱的真情告白。

《正红旗下》是作者自传体小说,将其出生后的所见所闻以小说形式做了一个叙述。他描述了“我”的出生,洗三、满月和旗人的日常生活和风俗习惯,大姐的公婆及丈夫、姑母、福海等熟透了的旗人的行为和文化心理,以及对曾经驰骋沙场、充满生命力的民族衰落的苦涩历史和沉痛教训的深切反思。就像他在小说中强调的,这些内容不是他“有意记下来的”,“它们是自然的生活在我的心里,永远那么新鲜清楚”。

据说,作者是从1961-1962年开始创作小说《正红旗下》,前后五六年,每天也就写上1000多字,有时也就是百余字,甚至连标点符号都要反复斟酌后才可落笔。可见那些刻骨铭心的人物性格、事件、场景和风俗、人情世故,倾泻而出。遗憾地是小说没有写完人已离去,手稿几经辗转保存至今,改革开放后才正式公开发表。

说来也巧,我有个同事,也是我的朋友,自幼喜欢书法,酷爱京剧。一次相聚谈及老舍,他向我讲了个故事。上个世纪60年代,一直想求老舍的字,便托家中一位长辈,向老舍先生求“移风”二字。几天后,长者求字成功,老舍为其写了“不断革命,无限光明”几个大字。得到字后,放置镜框内摆放家中,后有人提议装裱为好。为此,这位朋友便将此字送到装裱店进行托裱,数日后在取成品时被告知作品已被销毁,细问,托裱师傅说“老舍作品谁还敢留啊!”此事成为一件憾事。

30多年后,这位同事做了个梦,梦见老舍先生向其诉说遗字之事,老舍表示“没事,我再给你写一副”,随后写下“通裹风”三个大字。事隔不久,他将此梦告诉了另外一位朋友,朋友听后为之感动,向老舍夫人胡絜青老人诉说,胡老听后欣然写下“奋进”二字,以了遗字之痛。

也许是我对老舍先生作品情有独钟,也许是对北京的热爱,也许是我生在北京,时常有些对家乡故土的独有情怀。每当走进老舍故居丹柿小院,就有一种内心激荡的感触,仿佛看到老舍先生心中对北京的热恋和他笔下那些活灵活现、极具特色的小人物,又仿佛听到他在朗诵《想北平》中那段“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面向着积水潭,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地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

老舍先生离开我们已数十年,每当想起他,总有一种心酸之痛,为什么这样一位人民艺术家,就会如此匆忙地离我们而去?为什么他的作品又能成为传世佳作流芳百世?他的离去让人惋惜,但他的作品让人奋进、让人向上。

读书是快乐的,若是有选择地读上自己喜欢的书籍,乐趣会更加无穷。只要我们每天坚持读上几篇小文,日积月累,会让内心平静许多,生活更加充实和富有。

□王建生 文/图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