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生活
3上一版  下一版4
 
孩子需要什么样的爱
丰台工商创新监管机制 成立数据分析应用中心
过量饮水 真的会 脑袋进水
什么是 滑膜肉瘤?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16年5月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孩子需要什么样的爱
“操心、焦虑、控制欲”成“中国式妈妈”关键词
 

近年来,“中国式妈妈”成了一个受广泛关注的词汇。近日人民网、新浪网等开展了一项大规模网络调查,近20万人参与,票选出网友心目中的“中国式妈妈”——

太操心难自立

“天冷多穿点”、“过马路看车”、“晚上早点回来”……很多妈妈天天把这些话挂嘴边,说一次是叮嘱,说多了便可能是唠叨,孩子嫌烦,还可能引发亲子矛盾。

从心理学角度看,太操心源于不安全感,总担心自己没交代清楚孩子会出状况。但这样的好心往往得不到“好报”。不少妈妈说:“我把好东西全给他一人,他好像觉得是应该的,根本不领情。”

此外,事无巨细的代劳、叮咛会剥夺孩子独立的机会。比如作业本忘在家里了,妈妈赶紧请假去学校送,这种操心的价值很低,反倒惯出孩子的依赖性。

建议:这样的妈妈要增强接纳和包容能力,相信自己也相信孩子;该说的话点到为止,同样的叮嘱不要超过3次;跟孩子说话要有明确的交流目标,就事论事,不要把一件小事扩展到其他种种事情上。

爱控制易叛逆

有些妈妈把孩子从小管到大。小时候不许孩子早恋,长大了又逼婚;小时候不准孩子出去玩,长大后又嫌他老宅在家;小时候逼孩子好好学习,长大又让他赶紧工作赚钱……小时候孩子“不听话”非打即骂,孩子似乎没有话语权。

中国历来有“母以子贵”的传统观念,很多母亲把孩子当成自己的毕生事业。她们按自己的意愿为孩子规划“美好”未来,把“听话”当作孩子的优点。如果孩子随着自己的性子做事,就是“叛逆”。殊不知,这样的管控反而会养出叛逆的孩子。

拳头握得越紧,沙子漏得越快。教育也是,越控制,孩子就会离你越远。爱控制的妈妈还常把“别人家的孩子”挂在嘴边,恨不得自家孩子完美无缺。她们甚至用孩子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与亲友攀比,导致孩子疲惫,没主见,甚至迷失自我。

建议:真正爱孩子的妈妈会把孩子的快乐放在第一位,而不是让孩子用所谓成绩来偿还你的爱。

太紧张很脆弱

很多妈妈神经绷得太紧,孩子咳嗽、打个喷嚏,就怀疑生了大病;快跑两步就担心摔跤;跟异性伙伴玩得好就怀疑早恋……她们包办孩子的一切,也盯着孩子的一举一动,一有“跑偏”的迹象就无比紧张。

过度保护的背后是妈妈对孩子的关心,也从侧面体现了控制欲和对人对自己的不自信。中国的孩子在国外被认为独立性差、依赖性强,早已有之。国外的孩子不到10岁就能跟着父母做树屋、准备野餐便当。在中国,如果孩子拿着工具锤锤打打,很多妈妈会冲上去夺下来,担心孩子弄伤自己。

建议:妈妈们要学会放手,先要自信,同时相信孩子没那么脆弱。我们的父母从小环境不如现在,但如今都身体健康、事业有成,我们为何不相信孩子呢?

老愧疚爱抱怨

中国妈妈很容易愧疚、自责:“都怪我起晚了,孩子没吃早饭就上学了”,“都怪我没照顾好孩子,晚上又发烧了”,“都怪我没时间给孩子辅导功课,这次考试又没考好”……

首先,中国妈妈对孩子要求多、期望高,自然会生出“补偿心理”。其次,过分以孩子为中心,恨不得把所有时间、精力都贡献出来,一旦做不到就生出深深的愧疚。最后,妈妈们包办孩子的一切,不愿给孩子自由,自然也要为孩子负责。归根结底,容易愧疚的根源就在于妈妈们对孩子要求太多,对孩子的自由剥夺得太多。

建议:妈妈常感愧疚,并在言行中表露出来,会使孩子变得爱抱怨。比如妈妈说“忘记给你带伞了,没想到今天下雨了!”下次孩子就可能会抱怨:“都怪你没给我带伞,害我淋湿了!”可以这样说:你要学会看天气预报,出门前看天阴了带把伞。最重要的就是把选择的自由还给孩子,也让他学会承担责任。

□张杰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