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专题
3上一版  下一版4
 
把一生 奉献给群钻
26年研发310项技术的“革新谜”
钢筋是我 一辈子的老伙计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6年3月2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26年研发310项技术的“革新谜”

技术工人不仅需要学习知识,还要有悟性,能钻进去,时刻做一个有心人。
二七机车公司 杨永公
 

头发花白的杨永公小心翼翼地翻开一个有些发黄的笔记本。只见上面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字。他告诉记者:“这是我的技术革新记录本,上面记载了我们革新班从1978年到2004年的每一项技术革新,一共310项。”

杨永公是北京二七机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二七机车公司)的一名退休职工。16岁,杨永公进入二七机车公司成了一名学徒工,一直干到2004年退休。退休之后,杨永公被公司返聘,一直干到了2009年。

“舍不得走啊!这里有我的老领导、老同事。加上做技术革新叫我特别入迷。尽管做的不是多大的发明,但是每一项技术都很实用,让人上瘾。”杨永公说。说起与二七厂感情,每一个地方都有杨永公的回忆。

1978年,杨永公被调到革新班当班长。革新班,大部分是下岗的老班长。为了把工作做好,把大家团结在一起,杨永公认为得扬长避短,发挥每个人的长处。于是在之后的工作中,苦活、累活杨永公都干在前边,还针对每一个擅长的方面来分配工作。每一次接到任务,大家就一起想办法解决。车间有三台设备,搁着八年了一直没用,杨永公便看在了眼里。为了找出设备的故障,杨永公没事就围着设备转,找资料、找人商量,终于找到了对症的良药,让三台设备都运转了起来。“当时我跟得了魔怔一样,走到哪都想着这件事情。”

杨永公说自己记忆力不好,老是认错人,但对工具、机械的形状、材质、特性等方面他却从不会记混。走到哪,杨永公就观察到哪。“公共汽车的扶手涉及到哪些机械,天窗的开关是如何设计的,灯架子的结构、材质等等都是我关注的焦点。多积累些素材,为我之后的工作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在杨永公发明的310项工具中,最小的只有0.4公斤,是一个卡具。杨永公为什么要费尽心思做一个这么小的卡具呢?原来,当时在二七机车公司的废品率中属气阀的废品率最高。“我到一线车间仔细一看之后才知道:这个气阀比较长,接近300米,而且比较弯,直径也比较小,工人在加工过程中需要用另外一个工具顶着,防止它移动。而这个顶的程度不好把握,顶的太松气阀容易移动;顶的紧了,气阀就变形了,在后期都磨不回来了,就报废了。”

了解到问题出在哪之后,杨永公便回到革新班,跟大家讨论起来。终于,经过大家一遍又一遍的反复试验,最终设计出一款合适的卡箍。将气阀牢牢卡住,摆脱了将气阀顶变形的尴尬境地,良好的效果不禁让单位领导和同事竖起了大拇指。

就是这样脚踏实地的干,让杨永公从职工队伍中脱颖而出。在工作期间,他多次当选北京市和全国铁路劳动模范,并荣获北京市和全国总工会“五一”劳动奖章,还成为二七机车公司赫赫有名的“革新谜”。

“其实那时的想法很简单,就想为单位做点啥。有困难克服困难,不求回报。那个时候大家都很有干劲儿。”记得杨永公和同事们一起发明的程序控制半自动双轴铣床,光铸件就11吨。“当时公司专门为我们批了5万块钱经费,本来想找专门的生产企业来做。我们一合计,钱不够。那得,我们自己来吧。”于是杨永公和同事们开启了手工制作机械。“我们用了5年时间,终于做好了。记得特别清楚,单位还奖励我们班500块钱,当时特别开心。”

杨永公所在的车间主任换了一个又一个,但是革新班的班长杨永公却从1978年一直干到退休。有人问杨永公:“您这儿都三朝元老了,你咋朝朝能站住脚呢?”杨永公笑着回答道:“不管换成哪个主任,他都喜欢能干活的人。作为一名技术工人,得自己的技术追求。”一项项革新技术的研发,成了杨永公最强力的代言。杨永公说:“技术工人不是一两年就练成的,不仅需要学习知识,还需要有悟性,能钻进去,时刻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

□本报记者 杨琳琳 文/摄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