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专题
3上一版  下一版4
 
把一生 奉献给群钻
26年研发310项技术的“革新谜”
钢筋是我 一辈子的老伙计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16年3月2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把一生 奉献给群钻

科技发达了,老手艺也不能丢,一些火箭和导弹的敏感部件仍需工匠们手工完成。
北京理工大学 于启勋
 

于启勋是中国切削技术领域知名专家,1930年出生在江苏镇江,1948年以优异成绩考上了上海交通大学运输管理系,第二年重新投考进入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

1952年清华大学毕业后,于启勋在北京理工大学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多年从事机械制造、机械加工、切削原理与刀具方面的教学、科研工作、曾多次获国家与部委的科技进步奖及其他奖项。数十年来,参研“群钻”(倪志福钻头)的理论与应用,成果累累。

提及他的一生,于启勋告诉记者,他与倪志福合作了几十年。1956年,于启勋到六一八厂讲授金属切削原理课,认识了青年工人倪志福。此前,倪志福发明了“三尖七刃”钻头,在军工产品的加工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与倪志福相识后,于启勋帮助倪志福对这种新型钻头做了与普通麻花钻对比的切削力实验,接着又做了刀具磨损、刀具寿命、钻孔精度和断屑性能的对比试验,证明这种钻头(倪志福钻头)领先,性能超越了苏联席洛夫钻头和国内知名的盖文升等钻头。

1973年至1974年,北京科技电影制片厂拍摄了《群钻》电影,在全国公开放映。倪志福是主人公,于启勋当技术顾问。1974年,倪志福组织高校和工厂编写了《金属切削理论与实践》一书,于启勋担任主编。1986年,《群钻》获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金质奖章和证书。

除了群钻,于启勋还进行了新型刀具材料的开发、制造、实验和推广,提高了生产效率,并进行了机械加工(切削技术)发展史的研究。

对于工匠精神,于启勋认为,科学发达了,老的手艺也不能丢,一些火箭和导弹的敏感部件仍然需要工匠们手工完成。

□本报记者 马超 文/摄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