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张照片拍摄于十几年前的一个秋天,当时我作为公交运六分公司党委工作部的专职宣传干事,有幸参加了由《劳动午报》举办的特约通讯员培训班。
记得我第一次与《劳动午报》的前身《北京工人报》打交道还是在1993年的年初,那时作为车队团支部书记的我刚刚当上原北京公汽五场宣传部的兼职通讯报道员。一天,车队党支部书记找到我说:“建国,今后咱们车队的通讯报道工作可就交给你了,这几张报纸你先好好看看,然后学着写写……”说着,就递给我一摞报纸,而这其中就包括有《北京工人报》。
当时,拿着这些薄薄的报纸,我却觉得它们重似千斤。说实话,上学的时候,我的写作水平在全班四十多号学生中,顶多也只能算是中等水平,现在却要我向报社投稿,这不是赶鸭子上架嘛。不过转念又一想,谁也不是一生来就会写文章的,不会,咱可以学嘛!于是我便认真地翻看起手中的这些报纸,一遍一遍地看、一遍一遍地学,同时还虚心向场宣传部的几位老师和老通讯员请教。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场宣传干事和《北京工人报》编辑老师的精心辅导和帮助下,经过数次精心的修改,我的处女作新闻稿《公交职工无私助人风格高》终于刊登在了《北京工人报》上。虽然它只有豆腐块大小,但我却拿着这张依旧散发着阵阵墨香的报纸久久不肯放下……从此之后,我便与《北京工人报》结下了20多年的不解之缘。20多年来,在报社众多编辑老师的耐心帮助与指点下,我先后在《北京工人报》及改版更名后的《劳动午报》上发表各种稿件和照片达百余篇幅。
而令我受益匪浅的是,在此基础上,20多年来,我还在包括《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老年报》、《北京日报》、北京电视台、北京广播电台等30多家新闻媒体上发表诗歌、散文、照片及新闻通讯稿件1000多篇幅。其中诗歌《月中人》还被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当代新人新作鉴赏》一书所收录。并且先后被《女友》杂志、北方文研所创作中心、《北京日报》、《京华时报》、《劳动午报》、《西北信息时报》等多家新闻和文学机构聘为特约通讯员或特约作者,这使得我对文学创作的兴趣愈加的浓厚,也使得我更加对自己充满了自信。
虽然年过四旬的我至今已经变换了多种工作,但是却始终没有放下手中的笔。我深信,凭着我对文学创作的热爱,以及在各新闻媒体和文学机构编辑老师的耐心辅导与大力帮助下,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我一定会越走越通畅,并且也一定能够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
□刘建国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