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张江艳)昨天,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曾侯乙编钟》新书在北京首发,编钟研究院同日成立。
曾侯乙编钟1978年出土于湖北省随州市,现藏湖北省博物馆,是战国早期曾国国君的大型礼乐重器。全套编钟由65件青铜乐钟组成,代表了中国先秦礼乐文明与青铜器铸造技术的最高成就。
2003年秋,由著名考古学家邹衡、谭维四领衔,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副所长黄敬刚发起、组织并资助,三十余位不同学科的专家学者开始了对曾侯乙编钟出土三十余年来各学科研究成果的梳理、整合工作。《曾侯乙编钟》一书正是多位专家,历时十余年研究的最终成果,最终由金城出版社、西苑出版社联合出版发行。
金城出版社总编辑潘涛表示,《曾侯乙编钟》对我国先秦时期的礼乐制度、铸造技术、艺术成就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论述,内容横跨历史、考古、音乐、艺术、科技等多个领域,合为八开四卷的煌煌巨册。书中还首次公布了曾侯乙编钟的大量图片,其中包括全部乐钟、钟架构件、铭文的细节照片,是目前曾侯乙编钟研究领域最为全面、详实的研究专著。
据介绍,为了支持本书的编写工作,在国家文物局的批准下,湖北省博物馆首次将曾侯乙编钟所有组件拆分并分别进行拍摄,书中收录的两千余张图片将曾侯乙编钟这一稀世奇珍,全面展示于读者面前。本书不仅是音乐考古方面的专业人士的参考佳作,更是普通读者了解历史的详实、可看的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