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1:你对技术工人的收入状况满意吗? 问题2:你觉得学技术有前途吗? 问题3:你觉得该如何提升技术工人的地位?
近日,本报记者就这3个问题,走进北京各类车间、工厂、高新企业,以“海采”的方式随机提问了30名技术工人,现将这些技术工人的回答以“实录”的形式呈现给读者。
我们从这些技术工人对这3个问题的回答中看到,正是近几年首都各级工会发挥“大学校”作用,深化职工“素质工程”,广泛开展技能比赛,普遍建立劳模创新工作室,开展选树首席员工、技能带头人等活动,一批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技术工人正在成为促进企业发展的技能骨干,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核心竞争力上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同时,我们也从一些技术工人的回答中看到,一线技术工人的生存和发展环境不容乐观,他们中占相当比例的人员仍然不满意自己的薪酬待遇,希望企业提供更广阔的平台,希望政府为学习技能出台更有激励性的政策,也希望社会消除偏见与歧视,更加客观公正地看待技工蓝领的地位与作用——这无疑为企业、政府、工会组织以及技能培训机构进一步改善技工成才环境提供了切入点,采取更加果断有力的措施激发广大一线技术工人的劳动热情和创造潜能。
□本报记者 白莹 曹海英 黄葵 李一然 马超 闵丹 盛丽 孙艳 王路曼 张晶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