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情怀
3上一版  下一版4
 
军营里的生活 让我终生受益
我在部队当“记者”
和藏族战友 一起寻“乐子”
新兵连的训练生活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5年7月3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在部队当“记者”

 

当兵四载,让我难忘和温暖心田的是1990年那次鲁豫之行的“记者”经历。

那年春天,济南军区后勤部的一纸命令传到我所在的山东省青州市驻军某部,为纪念邓小平同志为植树造林题词十周年,要我赴鲁豫两省基层部队采访撰写植树绿化的稿子。

接到命令,我和兄弟部队那名报道员赵延春便出发南下了。

七个小时的火车颠簸,车抵达河南新乡站时,已是晚上八时。我们正忐忑该怎样去往部队,一辆吉普车驶向我们。车停住,下来一位上尉,笑着说:“下午军区后勤部就打来电话,说你们要来采访,已经等你们多时了。”听着,我们才一块石头落了地,毕竟是人生地不熟啊,何况又是夜间。

食堂里留了饭,吃着香喷喷的饭菜,我们有了回家的感觉,特别是那位上尉,一口一个“记者”地微笑着称呼着,让我们如沐春风,心情大好。

第二天,营房处的一位少校助理陪同我们全程采访,当我问起昨晚那位热情的上尉时,他说他是其他处的,临时抓的公差。听着,我心中不由升起一种温暖与感激!

辗转两个月后,我们来到在河南采访的最后一站:信阳。在信阳陆军学院完成采访赶往解放军154医院时,已是晚饭时分。第二天早晨起床,却见院子里有女兵走动,原来医院的招待所修缮,只能安排我们住这了。

女兵问我们是哪的,我们说是军区后勤部派来采访的,女兵们就嘻嘻哈哈地笑着:“原来是记者啊!”

这天周末,我们在住处赶稿,这时传来轻轻的敲门声。开门一看,两个女兵晃了晃手中的乒乓球拍子,说:“看你们老闷在房中,出来活动活动啊。”女兵的邀请,不好相违。

同行的赵延春本就好打乒乓球,跃跃上场,打得酣畅淋漓,令女兵们赞叹不已。

从那,我们和女兵就经常对阵,杀上几个回合。彼此混熟了,女兵们有了好吃的就经常送我们一些。

日子过的很快,一周后我们完成了在河南的整个采访任务,要回济南了。临走那天,女兵们站在院子里目送着我们,我们竟一时心情黯然,恋恋不舍。

在山东的采访,令人回味的就是在济南军区青岛第一疗养院那段采访的日子。由于青岛第一疗养院是我们此次采访的尾声,逗留的时间自然长一些。

院领导很通达,有过一次像样的接待后,我们就基本在食堂用餐了。吃过两次饭后,总感觉没有吃饱。第三次吃饭时,跑过来一位女同志,微笑着致歉说:“不好意思,我把你们也列为疗养的老首长了,以后的饭菜给你们加量!”我们也笑着说:“不用,够了。”

从那以后,每回用餐,那位女同志就给我们特殊照顾,弄得我们有时不好意思。

一周后,我们完成采访和写作,要走了,我们向那位女同志道谢,她仍然那么笑容可掬地说是应该做的。从此,那位女同志甜美的笑脸,给了我挥之不去的印记。

20多年过去了,每每想起那次鲁豫之行,心里就温暖如春:有军人的地方,就有战友情谊,有军营的地方,就有家的亲情!

□魏益君 文/图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