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情怀
3上一版  下一版4
 
二十四年用爱守护社区
一针一线缝近了 与职工的距离
姐姐教我 学骑自行车
■征稿启事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15年7月1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杨若濒:
二十四年用爱守护社区

 

“杨大夫,你看我是不是上火了,胸闷气短的,怎么办呢?”看到杨若濒,张女士着急地说,语气里满是焦虑。

近日,记者走进了丰台卢沟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见到杨若濒时,他正在给一位张姓女士看病。只见杨若濒满脸微笑,以亲切的语调,用聊家常的方式给病人看病。

一位爱吃甜食的医生

“大姐,别急,我给你开点药,你回去按时吃药很快就没事了。”“杨大夫,我就信你!”张女士焦虑的语气慢慢缓下来,焦虑的眼神也慢慢舒缓了。

“我就听杨大夫的!”“杨大夫,我就信你!” 在卢沟桥社区,凭借着热心贴心的医疗服务,杨若濒在社区居民心中有着很高的威望。

送走张女士,杨若濒微笑地跟记者打了个招呼,眼前的杨若濒看起来十分瘦弱,但灿烂的笑容让人心头一暖。

从1991年来到卢沟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杨若濒一待便是24个年头,在这24年里,杨若濒将他满腔的热爱和感情,都献给了卢沟桥社区的居民们。

日常工作中,很多患者为了挂中医科的号,更是每天五点钟不到就到医院挂号室排队,等待着接受治疗,杨大夫每天都会准时开诊,一直工作到中午12点。他有时会从口袋里掏出常备的巧克力吃上一块,还经常笑着跟患者说:“我这人就爱吃甜食,别见笑啊”。其实,常来的患者都知道,他这是又低血糖了。

卢沟桥社区来看病的老人多,由于病痛在身,很多人来的时候都焦虑、烦躁,这时候杨若濒会以聊家常的方式让病人从精神上放松下来:“大爷,最近生活还好吗?”“大妈,家里有什么开心事吗?”

“病人精神状态放松了,信任你了,才能很好地介绍病情并配合治疗,病也就好得快了。 做一个好医生,医学知识只是基础,对病人精神上的安抚更重要。”

从医多年的他,逐渐认识到治一个人的心,和治一个人的病同等重要,每次面对患者,他都能体会患者心中的痛苦和难处,总是在为病人缓解病痛的同时,从精神上理解、心理上鼓励、行动上支持他们。

拄着拐杖上门为患者医治

杨若濒对每一名刚到中医科报到的新同事都会说一句话,“作为一名医生不能只有高超的医术,更要有高尚的医德”。

腿有残疾行动不便的他,但每次遇到比自己年长的病人,总是要起身相迎,遇到老年人做检查,脱鞋、退袖子不方便的时候,他总是伸手帮忙。

当社区的居民遇到了棘手的健康问题,不论多晚,都可以得到满意的答复,甚至有时他就直接赶过去。

长期在这种工作模式下进行医疗服务,他和社区居民的关系拉得更近了,像朋友一般无话不谈;大家也把他看作身心健康的守护神,随时随地进行咨询,用他们的话说就是“咨询完杨大夫之后心里就踏实了”。

一次在团队给社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时,摸底中发现家住晓月苑二里的刘老大爷,八十多岁了,双下肢患有严重的脉管炎,出行十分不便,还要经常往返于许多大医院进行治疗,病情也是时好时坏。杨若濒在掌握了这一信息以后,很快就给老爷子制定了一套中医处方,从内服中药,到外用洗剂、针灸放血等系统治疗,使老人的病情得到了很大改善。遇上雨雪天气,杨若濒就亲自登门为老人诊治。当老人打开门看到杨若濒时,眼中立刻闪出了泪花,口中还反复念叨着“杨大夫,太谢谢你了”。

在之后的几年里,杨若濒每隔一段时间就会上门探望,这满腔的热情,深深打动了刘老爷子,在接受北京电视台记者采访的时候,老爷子不仅对杨大夫的医术赞不绝口,更对他高尚的医德医风给出了充分的肯定。

在开展了“片儿医”、“家庭医生式服务”后,杨若濒并没有因为自身的困难而退缩,他为自己配备了拐杖,以便于更快地走到患者家中去。这种坚强的意志让全院的医务人员都打心眼儿里佩服,有很多青年医师都主动提出:“杨老师,以后入户的时候,就让我来当您的拐杖,我们共同前行……”

行医多年收到的锦旗感谢信无数

在就诊室里,记者抬头看到墙上挂了好几面锦旗,有的写着“医德高尚,医术精湛”,有的写着“尊老敬老真心为老,医德医术皆为一流”……金色字体在红色背景映衬下分外显眼,在24年的行医生涯里,杨若濒收到的锦旗、感谢信连他自己都数不清了。

有一段时间,杨若濒生病休息了一周,李大爷感冒了,每次只找杨若濒,听说杨若濒不在,就走了,第二天接着来,一连来了七天,等到杨若濒上班后,李大爷高兴地说:杨大夫,我感冒了,你可回来了!

“当时李大爷的感冒由于拖了一周,已经有点重了,我心里很难过,劝他以后不能这样,有病要及时治疗,但老人的信任,还是让我特别感动。”说话间,杨若濒鼻子红了,眼里闪出动容的神情。

每到开春时,卢沟桥社区有老人会给杨若濒送来第一茬香椿;有老人会送来苏子叶;还有老大妈会把自己家腌好的大酱菜疙瘩送来……虽然杨若濒每次都退回去,但丝毫挡不住老人每年送的热情。

在病人面前,杨若濒每次都是笑容满面,而他自己却要常常忍受病痛的折磨。1990年,杨若濒得了血气胸,差点死掉,此外他常年饱受“脊柱裂”后遗症的折磨,坐一个小时多一点,他的腿就失去了知觉,每天上百次神经痛,每次神经痛时都像刀刮骨髓。晚上睡觉,为了找一个不疼痛的睡姿,常常需要很久,而杨若濒还是经常会被疼醒。

他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没有英雄耀眼的光环,他用二十四年的爱心医治温暖了全社区的心;他带着残疾的双腿,在自主创新中医服务社区的路上坚定前行!

□本报记者 余翠平 文/摄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