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快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建好“农民工之家”应成新常态
农民工身份困境 何时可解
文明驾驶别开“斗气车”
现代学徒制 是有益尝试
都长一个样
手机预装软件 乱象亟待治理
校园暴力频发 拿什么来拯救
“医托”坑害患者 治理要主动出击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15年7月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建好“农民工之家”应成新常态

 

通常的职工之家,大都建在项目部,供项目管理单位职工使用。市政路桥总承包二部却打破了这个定律,直接将职工之家建设到工地,建在务工人员的生活区,让“家”真正活起来。农民工居住的三层小楼一层,既有小卖铺、洗澡间、充电室,又有一间60余平方米的大开间……(7月6日本报5版)

将农民工之家建在工地上,建在务工人员的生活区,这并不是什么新闻。而市政路桥总承包二部建好农民工之家却是一大耐看的新闻,令人拍手叫好!农民工有“家”的感觉真好!当城里人住在宽敞明亮、温馨舒适的住宅里享受着亲情融融的快乐时光时,你可曾想到,住在低矮潮湿的工棚里的农民工兄弟?长期以来,工地是我家,家随工地走,人在工地上,工地在哪,家在哪,农民工处处为家。简陋小棚,夏天热的像蒸笼,冬天冻得腿抽筋。家里只有冷空气,没有一点温暖。农民工想有一个温暖的小屋也是一种奢望。

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出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这支流动大军,不是可有可无的边缘人,而是城市进步的同行者,关爱农民工,不是口号喊得多么响亮,而是要为他们多办一些实实在在的小事好事,从点滴做起,不妨从“建家”开始,让他们有个“安乐窝”感到家的温暖与关爱,并成为一种新常态。农民工有了家的温暖与关爱,那么他们就是有尊严的劳动有幸福的生活。这应该是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题中应有之义。□王恩奎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