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中华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中小学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比重日益增大。如何在校园生活中更好地融入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切实有收获呢?北京市第二十二中学校长高宇军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谈了自己的观点。
记者:您认为学校该如何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高宇军:我认为传统文化教育,应该既有痕迹,又不要过力。有痕迹,指的是学校可以利用端午节、中秋节、春节等传统节日,或者一些重要时段,顺势开展主题活动,凸显传统文化内容。比如我们前阵子举办了端午文化庙会,既有讲解,又有互动,效果非常好。
不过力,是因为现在的中学生非常有思想、有主见,眼界开阔,如果用力过猛,强灌式教育容易招致他们的反感,难以达到预期目的。传统文化教育最好“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的开展,这样学生容易接受,形成内在的理念。
根据学生的特点,学校开展传统文化活动时,非常注重营造文化的氛围,强化学生的参与度,鼓励、引导他们凭借亲身体验来学习相关知识,通过活动找到乐趣,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和共鸣。
在教学中,教师们会把传统文化融入学科内容,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都会讲;形式则比较多样,包括研究性学习、课堂讲解、社会实践等。像上一届学生中,有人通过历史学习受到启发,开始研究唐代服装,还形成课题;端午庙会的茶艺表演,也是茶艺社学生自荐的。
点评:传统文化教育不应该僵化、固化,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有助于学生理解接受。
记者:学校对教师会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吗?
高宇军:是的。教师是传统文化教育的主体,他们先要理解、吸收,才能更主动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学校会培训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群体,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除此之外,学校还会举办一些主题活动,比如端午庙会,我们就邀请教师及家人一起玩,在活动中既了解到传统文化,也加深了亲子感情;还有板书比赛、茶艺切磋等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教师不仅是组织者,也是参与者。
点评:好的传统文化教育离不开教师的努力,只有教师真正掌握了传统文化知识,才能更好地设计、开展相关工作。对教师的培训,形式可以灵活多样。
被访者:高宇军 记者:任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