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追踪
3上一版  下一版4
 
职工四年发明7项专利
中铁建工十余名新人有了导师
平谷北寨红杏进入采摘期
武汉经开区工会变身“小实新”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15年6月1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朝阳东区供电所创新氛围浓
职工四年发明7项专利

 

书柜里1000多本书,老中青职工结对子互相学习,职工创新发明专利……这样的学习氛围有效促进了朝阳供电公司东区供电所的群众创造激情。2011年至今,该所围绕供电业务的科技创新成果已获得7项发明专利。

全员读书

拓宽视野聚人心

“安静的周末午后,我手捧着《配网运行手册》,身边的女儿读着《小王子》,我学习着专业知识,女儿也有模有样儿看书,阅读逐渐成了我们共同的习惯。”东区供电所职工杨永春在读书笔记中写道。

从2012年起,东区供电所每年开展一次“读一本好书”活动,并要求部分职工每年上交读书计划,至少交一篇读后感。在此活动的带动下,所内读书和学习氛围浓厚,部分职工的写作水平也相应提高。

“通过读书,大家的专业知识得到提高,视野也宽了,团队整体实力明显提高。”在东区供电所员工利用各自闲置图书建立起的“迷你借阅室”,所长任立新指着书柜里的1000余本书说:“我们要求老职工每年读一本,新职工一年读5本,我给自己定的计划是一年读40本书,现在这里面的书我都看过。”

“刚开始是为了完成任务,硬着头皮看,看着看着就困了,但现在每天晚上不看几页书,倒睡不着了。”去年刚从学校毕业的崔旭说,“读书不仅提升了我的专业技术能力,也增强了我的自信心,让我更好地投入工作,融入团队。”

“供电所人员少,任务重,学习是凝聚力量的一种好办法。”2011年调到东区所的任立新说。运动鞋,T恤衫,短发,在生产一线打拼了27年的任立新,很自然地融入到这个以男人为主的集体里,并以女人特有的细腻,带出一个团结、有激情的团队,以47人的力量,守护着辖区160平方公里范围内,77条、731公里长的10千伏线路的供电安全。

互助对子

新老职工取长补短

因为读书,在东区所形成了浓厚的学习氛围,新、老职工结合的互助对子应运而生。

“东区供电所人员算是老中青三结合。”任立新介绍,年纪偏大的职工经验丰富,实际操作技术、技能较强。而少数年轻职工,对新事物接受能力强、计算机操作水平较高,但生产经验较少。针对客观实际,东区所推出了“老少”结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因才互助结对子、亦师亦徒共进步。”

“结对子后,确实更利于大家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刚从现场消除老化线路隐患的梁武震、张国栋师徒说。“梁师傅是所里的技师,操作经验丰富,跟着师傅学习对我帮助很大。就说今天,就跟师傅学到了带电作业的组织措施、安全措施等整个规范的流程。”“年轻人思路活,电脑、网络等新知识会的多,我们这些岁数大一点的也能从他们那里学到很多。”师徒俩都觉着从对方处学到了知识。

“可能是年龄问题,很多新鲜事物了解的慢,现在好了,有了我这号称‘网络达人’的徒弟,我连微信都用上了,工作现场的情景直接照相传回单位,工作效率明显提高。”师傅刘宏禹说。而徒弟杨秀华,从去年8月入职,已能单独巡线,熟练掌握了爬杆、实操等技能。

目前,随着人员的拓展,东区所对子成员已从去年的6对增加为今年的8对,加上有提升空间的年轻职工,结对子成员达21人。

职工创新

四年获得7项专利

“鸟担任”、“护罩梁”、“闸杆栋”,这是国网北京朝阳供电公司东区供电所职工,用所里科技创新能手任增安、梁武震和张国栋的创新成果为他们起的外号。2011年至今,东区所已经研发《电力线路横担》、《电缆接头防护罩和电缆引线连接装置》、新型组合绝缘拉闸杆三项科技创新成果,获得了7项专利及各项奖励。其中,其研发的“新型防鸟害横担”,自2013年已在北京范围内推广。

“每年春季防鸟害都是电力人的一项重要工作,鸟儿在10千伏架空线路上搭建鸟窝会引发配电网故障。”任立新介绍,目前,辖区内已安装新型防鸟害横担600套,95%以上没有再搭鸟窝现象。

电线杆上的“横担”(即电线杆顶端横的部分),是固定两侧高压导线的金属装置,通常由两片“垫铁”组接而成,“鸟类搭窝时,把它当成了一个便捷的平台”。由于它直接连接高压线,鸟搭窝过程中衔着的小树枝、小铁丝等往往造成接地或掉闸事故;如遇大风、大雨等恶劣天气,鸟窝更易引发线路短路,而且 “如果下雨受潮,有时候小鸟也会因电路故障被电死”。

2011年开始,东区所技师任增安就有了新型“横担”的想法,在任立新和东区所创新小组成员的协助下,经过三次改造,将原来的直线型“横担”改造为菱形,有效防止了鸟类搭窝,并获得了外观设计、实用新型等3项国家专利。

随后,梁武震研发的《电缆接头防护罩和电缆引线连接装置》投入施用,其徒弟也不甘落后,张国栋去年也有了自己的创新成果——新型组合绝缘拉闸杆,投入实用后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

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东区所的所有群众创新项目都围绕着工作实用展开,一切都为了供电的稳定安全”。任立新说,今年又有3个创新项目正在进行中。

□本报记者 周美玉 文/摄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