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快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发钱”迎高考折射教育“失常”
高温津贴发放 监管不能坐等
社区助“年审” 可解老人之愁
“爱心送考”别变成作秀
“被报考”频发 呼唤监管升级
规范网络交易 呼唤红盾上线
改名别任性
公务员面试培训 为何如此昂贵?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15年6月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发钱”迎高考折射教育“失常”

 

6月3日,河北衡水二中为每位备战高考的高三学生发放了两张5元崭新连号人民币留作纪念。十元钱代表“十全十美”,连号则代表“顺顺利利”,这是该校多年来考前减压活动之一,也是送给考生们的真诚祝愿。收到学校的“福利”和祝福,考生们开心不已。(6月4日新华网)

毋庸讳言,一年一度的高考,令多少学校、家长为之操心劳神。高考的指挥棒像无情的鞭子在抽打着学校、家长,在“升学率指标”重压状态下的老师们“临阵大乱”,也要通过各种方法为自己减压,于是病急乱投医。曾经有一拨儿又一拨儿的高三老师领着学生烧香拜佛,祈祷着自己带的学生高考能有个好“收成”。派老师到庙里求神,已经成为不少学校的公开秘密。

“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制度与单一僵化的教育考核评价机制,让学校压力山大。以高考成绩、升学率高低作为评估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指标,分数依然是维系教育主管部门政绩、学校办学水平、教师执教水平的标准,教师的待遇、职称与之挂钩,逼迫出老师也要祈求神灵保佑的荒唐。

这是教育方向的迷失。教育者应该懂得,世上没有什么救世主,高考成绩的好坏,关键在平时的打牢基础,以及考生临场发挥的能力。即使是“精神救赎”也不是靠迷信滋养。“发钱吉利”迎高考,说是“祝福”,不如说是彻头彻尾高考焦虑下的精神自慰,是临场“发挥失常”。可以说,“发钱”迎高考的“纪念”,是明显缺乏“自信”的表现,值得上下深刻反思。□吴玲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