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寺大街24号院里原本有个地质学校,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生活在那里的居民都称其为“地校大院”。今年54岁的吴爱群在街道办事处工作了35年,从她2岁那年随家人搬进黄寺大街24号院起,她就以一个德胜人的身份,见证了地区的发展和变迁,也亲历了地校大院里一段跨越近半个世纪的友谊。
40多年前,在她所居住的地校大院的东大楼里,还有3个与她年龄相仿的女孩,陈丽萍与她同岁,马小玲、陈月华比她大一岁。她们“四姐妹”从小学开始直至高二分班,一直是同班同学。从小到大,她们彼此是最好的玩伴。
四人的父母都在地质部工作,她们又住同一个楼门,很快就在玩耍中相熟相知。到了应入学的年龄,她们四人又一起步入五路通小学,成了同班同学。
对于学校里上的课、学的知识,她们几个都记不太清了,但对于放学后的一些活动和趣事她们却如数家珍。
吴爱群说,那时候没有电视电脑,放学后不回家,就在小院里跳房子、跳皮筋是她们女孩子最喜欢的。
另外,离东大楼不远的位置,有一个废弃的二层小楼,盖到一半,没有封顶,院里的人都称其为“半层楼”。
吴爱群她们时常和几个同院的孩子去“半层楼”玩捉迷藏,那里是她们的“秘密基地”。为了保持“半层楼”的神秘感,她们常吓唬胆小的孩子说,地下室“有鬼有特务”。
对于陈月华来说,最难忘的是真挚的姐妹情谊。小学二三年级的时候,陈月华得了肝炎,卧病在家,吴爱群每天都去给她送作业,一直送了一个多月。“我一想起这事,就觉得年幼时的那种天真无邪真难得,这事搁到现在任谁都做不到吧。”陈月华说。
吴爱群回忆起这事儿说,当年自己也没想过肝炎会传染,就觉得好姐妹病了应该帮帮她,而且她印象中陈月华身体一直不好,陈妈妈也总是卧病在床,送作业完全是出于孩子最单纯的善意和同情心。
小学毕业后,吴爱群她们所在的九班40多人一起直升到安德路中学。所以,即便上了初中,全班也都是熟面孔,而且就连地点都没有变,还在五路通小学。虽然上的是初一的课程,但还在原来的小学再读一年,当时俗称“戴帽”。
第二年,全班正式搬进了安德路中学的课堂。到了冬天,学校规定学生每天早晨去人定湖公园跑800米,到学校后报数,每天累计里程直到达到25公里,象征着二万五千里长征。
高二分班后,吴爱群四人结束了9年的同窗关系,不过依然是邻居,见面还是容易的。到了上世纪80年代,她们开始陆陆续续搬离黄寺大街24号院,搬离德胜,有一段时间甚至彼此失去了联系。
现在,陈月华在通州,马小玲在安定门,吴爱群在大钟寺,陈丽萍在广安门。因为同学聚会,最近五六年她们才又开始联系,过去都靠打电话,今年初又建了一个四人微信群,名为“地校发小”。
吴爱群不知道自己是不是最怀旧的,但她确信自己一定是老照片保存最多的一个。最近,她在微信群里晒出的老照片,让姐妹们回忆起过去相伴的日子。
□潘骏秋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