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的学习不好,除了本人和父母,最着急的就是学校。怎样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效率,摘掉学习困难的“帽子”呢?北师大首都基础教育研究院和朝阳区教委日前举办了一场“提高北京市群体干预解决学习困难学生的预警跟踪及提升学习质量的行动实践”研讨会,部分教师代表聊起对学困生的干预措施,虽然方法不尽相同,但效果都不错。
分解长远目标 每月一次进步表彰
丁淑清:垡头中学地处城乡结合部,80%学生来自打工子弟学校,生源质量较差,对他们的转化一直是学校的工作重点。
对学困生实施有效干预,应从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找回自信心开始,采用了“阶梯目标法”。首先为学困生量身打造成长阶梯量表,安排他们把长远目标细化为一个个阶梯目标,逐步提高。班主任利用每周二班校会时间,要求每个学生对一周表现自评发言,修订阶梯目标。每次月质量监测后,班主任结合成绩,组织学生选出这个月内阶梯达标的学生,分享他们的故事树立榜样。德育处、教学处和年级组每月进行一次年级表彰,设立阶梯发展达标奖。
在“达标表彰”这样全新的评价方式激励下,学困生的发展动力得到充分激发,不断刷新阶梯目标,自信心空前高涨。2014年中考取得综合及格率、合格率100%,优秀率36.73%的可喜成绩,由两年前的同类校倒数第三跃居到优秀行列。
有优点要鼓励
没优点要创机会鼓励
范庆柱:我接的一个班入学时在全年级排倒数第一,语文、数学、英语平均分全部不及格。对此,我采取搭建个性化成长平台予以特殊关注法。同时发挥其他任课教师和家长的协助作用,针对学生的特色问题进行帮扶。在2014年中考中,该班优秀率达到31%,出了2个校级单科第一。
举一个案例。婷婷的入学成绩仅排在年级187名,但自尊心强、有号召力。我就让她管理早自习的20分钟,并及时表扬,树立她在班里的形象。学困生的自控力弱,像婷婷喜欢的学科就学得好,基础知识不扎实。我采取“小步子、不放弃”策略,当她的优势学科成绩稳固后,才加大对薄弱学科的指导力度,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初三时她进入年级前50名,我把这事公布在班级门口的展示板上,让她非常激动,其他学生也增强了信心。最终,婷婷的中考取得525分,排在年级第20名。
对于学困生,有优点要鼓励,没优点就创造能够进步的特殊机会,然后鼓励。这样学困生才有可能发现自己价值。我给班中每个学生整理出“成功的故事”,继而把这些故事整理成一本成功故事集,学生们看到后非常惊喜。
把学生分成阶梯小组
督促互帮互助
魏艳红:可以将学困生的转化重心放到课上,做到分层教学。学困生大多害怕失败,所以课堂上不喜欢发言,教师在备课时会设计不同层次问题,专门为学困生设计一些有价值的浅层次问题,鼓励他们大胆发言,增加成功体验。
同时,教师开展阶梯育人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按照优、良、差搭配原则,把学生分成不同小组,上课时分配不同层次深度的任务;对各小组的表现实行捆绑式评价,督促成员互帮互助。为了给小组多得分,学优生会不遗余力教学困生;学困生为了不给小组拉分,也会主动向同学请教,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作业也是分层布置,给学困生布置能力和时间允许范围内的作业,大多数人会积极完成。
张卫军:我对学困生主要采用多元智能理论,“正视差异、尊重差异、善待差异”。教师应该用欣赏的眼光接受多元的结果,而不是用分数这个唯一标准衡量学生多样化的发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针对学困生接受知识慢的特点,我降低门槛,放宽对他们的要求,让他们能轻松掌握符合自身状况的知识,这样容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备课时,我注意设计一些他们能解答的问题,促使他们积极参与课堂学习中。每节课上,我让学困生到黑板上做2到3次题,给他们展示的机会。
孙迅:从2012年开始,朝阳区教育系统对学困生的预警干预模式进行总结完善,建立学生学业分析数据库、学困生追踪台账和档案、新增学困生预警工具等,积累了一系列干预案例和技巧,全区几乎所有初中校都建立健全了学困生校级预警干预实施体系。
多种措施收到良好效果。全区教学质量稳定增长,2013到2014年合格率均在90%以上;新增学困生的数量逐年下降;教师转化学困生的能力不断提高。
□本报记者 任洁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