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具有师资方面的智力优势,但如果教师一直留在校园中,不接触外界,这一优势难以发挥出最大价值。现在,越来越多的高校注重“接地气”,鼓励教师走出象牙塔,走向社会,北京农学院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下面,听北京农学院党委副书记高东介绍一下。
记者:农学院是如何把师资优势推广到社会中的?
高东:农业院校不仅要承担农业人才培养任务,还要实现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具体到北京,农学院要根据首都发展需求,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服务。作为一所应用型大学,我们的办学理念就是“把论文写到京郊大地上”,这意味着教师和学生都要积极走出去,都要“落地”。
多年以来,学校推出了组织教师去京郊挂职锻炼;下乡“帮村扶户”,实地指导农民种农作物;安排100个教师党支部与100个农村党支部结对子等项目,同时出台很多扶持、激励措施,比如教授评定必须具有农业推广经历等,教师们的积极性被完全调动起来。在与基层的接触中,他们既帮助了农民,也获得第一手资料,为自己的教学和科研提供助力,从而实现双赢。
点评:农学院的办学定位准确,对教师“接地气”的要求不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是通过多个制度和激励措施,促使教师们真正走下去。有了这样的理念和政策引导,会让越来越多的教师、教授走到田间地头,把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经济效益。
记者:现在教师们走下去的比例能有多少?
高东:学校要求所有专业的教师都要下基层,不论是否是农业专业还是基础专业。目前,100%的教师都能完成要求,根据专业性质不同,“接地气”的时间有所不同,与基层结合的内容也不同,比如涉农专业教师能够直接指导农民,法律专业教师主要做涉农法律,计算机专业教师也可以为农民普及相关知识,甚至帮助乡村建立农业网站等。
点评:“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教师们利用各自的专业优势,为基层服务,能达到100%下基层的比例,非常惊人,这已成为该校办学的一大特色。
被访人:高东 记者:任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