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绪文: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建总公司首席专家
杜家林:教授级高工、天津住宅科研院总工
王魁吉:教师级高工、牡丹热电总公司副总工
包菊英:中建一局集团工会副主席
段 恺:北京中建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段恺创新工作室带头人
“今年供暖,如果一家适当规模的供暖企业采用劳模创新工作室研发的新技术,最大节能潜力大于70%,每年可节电132.8万度,折合标煤445吨。这就是今年劳模创新工作室的研究成果。”不久前,首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科学家(专家)走进北京中建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段恺创新工作室活动进入总结阶段,全国三八红旗手、首都劳动奖章劳模获得者段恺向在场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肖绪文等5名科学家介绍了劳模创新工作室今年的研究成果。
院士亲临劳模创新工作室
包菊英:中国工程院院士走进劳模创新工作室是今年的事情,主要目的是为科研院段恺劳模创新工作室申报立项的财政部资助科研课题《既有热水供暖循环动力系统节能改造研究》开题,该课题是2014年首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科学家(专家)走进职工创新工作室的立项项目。
段恺:这个课题同时也是中建总公司课题,活动开始时间是今年5月,截止时间是今年11月。5月24日,三位专家现场指导课题组完成了2个示范工程:西北旺和首开温泉小区,对节能改造工程现场的不完善和课题提出了改进建议。
杜家林:段恺的这个课题围绕研究方向、技术路线、成果形态、专利申请、论文撰写及手册编写等研究工作展开,课题已经完成了10次专家的技术指导活动,举办了一次职工科技培训。
肖绪文:7月11日我来到现场,我认为该项目主体内容为供热管网循环动力系统节能改造研究,项目所采用的技术路线成熟可靠,研究成果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有些说法不准确,因此我在现场对课题组提出5条修改或补充建议。
创新技术同时培养新人
段恺:今年创新工作室完成了“一种循环水泵系统”和“一种供热管网输配能耗控制器”实用新型专利。其中,一种循环水泵系统适用于供暖系统的循环水泵和锅炉,在水泵的出口不安装止回阀,且设置有渐扩管,目的在于减小阻力,节约能耗。目前一些供热系统的设置像同时踩油门又踩刹车,自然不节能。这项专利解决了同时踩油门和刹车的问题。
一种供热管网输配能耗控制器适用于暖通空调系统,是一种通过室温远传、水泵变频控制等手段实现按需供热的供热管网输配能耗控制器,可最大化地降低管网输配能耗,提高能源利用率。
王魁吉:10月9日,我来创新工作室给职工们做了一次科技培训,内容为供暖热水动力系统循环泵选配方法和案例分析培训会,感觉大家的学习热情高,学得也很快。
包菊英:通过此次培训向员工普及了知识同时也使工作室成员在循环泵选型及相关配套技术等方面得到了理论和实践的提高。今年工作室培养了任静、张金花等年轻的科研带头人,形成了一个科学化、规范化、效率高、有竞争力的团队。
新技术每年节电132万度
段恺:在专家组的指导下,工作室课题组成员总结研究成果,编制了《热水供热循环水泵选配手册》。该手册适用于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各种供热系统、集中空调系统以及热电厂首站、锅炉房等热源系统的循环水泵选配,内容涵盖了热负荷计算、流量确定、水力计算等必要步骤。并对目前非节能建筑、50%节能建筑、65%节能建筑和75%节能建筑和不同末端形式进行了分类总结。
杜家林:该手册完善了水泵在供暖热水动力系统设计阶段选配的方法,同时课题组结合课题研究内容在专家组指导下撰写了《既有热水供暖循环动力系统现状及节能潜力分析》等论文两篇。创新技术要转变为生产力,目前是通过这个手册来实现,如果大家都使用这个手册,将带领供暖节能的巨大变革。
也就是说,今年供暖,如果一家适当规模的供暖企业采用劳模创新工作室研发的新技术,最大节能潜力大于70%,每年可节电132.8万度,折合标煤445吨。
肖绪文:劳模创新工作室成果的实施,将对我国供暖行业节能减排工作作出重要贡献,是我国建筑节能工作的又一节能增长点。手册的编制,意味着创新技术开始转变为生产力。
□本报记者 马超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