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其实就是人才的竞争。尤其是建筑施工企业,比拼的绝不仅仅是你有多少工程技术人员,还要看你在一线施工作业领域,是否有足够的能干、会干、精干的适用型操作人才队伍。
中铁二十二局集团工会正是充分认识到了这一企业发展的关键所在,通过广泛开办工地学校,举办各种施工技术技能比武大赛,从而为快速提高一线职工整体素质“搭台唱戏”、“充电加油”。经过十年的努力,工地学校已累计培训人员(含职工和农民工)达30余万人次,并先后有2000余名一线职工和农民工通过培训走上了职业技能岗位。遍地开花的工地学校已经成为该公司培养技术能手和业务骨干等适用型人才的基地和摇篮。
消灭空白
工地学校遍地开花
“我走过好多工地,但只有在二十二局这里,我才学到了真本事。工地学校教会了我谋生的技能,今后不论走到哪里我都不愁没活干、没饭吃了!”谈起自己的学习与成长过程,来自黑龙江农村的小李子一脸的兴奋与满足。
自从3年前,小李子经同乡介绍到该集团所属的赣龙铁路项目部打工以来,在局指挥部和所在分部工会开办的工地学校里,他已经先后学会并熟练掌握了钢筋工、电工和电焊工3项专业技能,而且凭着务实认真的工作劲头快速成长为一名农民工班长,还光荣地被评选为项目先进工作者。
跟小李子一起来到该项目的安振家同样收获巨大。他起初在项目分部的班组学校里学的是电焊工,后来听说局指挥部开办了铁路工程试验员培训班,这是个不但工资高而且风吹不着雨淋不着的工作,于是他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找到了所在项目分部的领导请求报名参加。领导本就挺喜欢这个勤快又踏实的小伙子,又见他如此上进,就爽快地同意了他的请求,并亲自安排给他报上了名字。于是,他一边白天干着电焊的工作,一边在夜里去参加试验员培训,虽然很辛苦,但他很快乐,因为他能看到希望。
半年后,安振家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铁路试验员上岗资格证,并因为学习期间表现突出被调去了局指试验室任试验员,工资一下子涨了1000多元。看到他的进步如此巨大,当初派他去学习的分部领导“后悔”得直拍大腿,大呼局指领导“不讲究”,挖他“墙脚”。
“在全局现有的200余个项目中,我们工会组织开办的工地学校已经基本实现了全覆盖,个别较大的重点工程项目甚至把工地学校开到了作业班组和施工现场,这样培训起来内容更直观,操作性更强,效果也更加突出,我们就是要让工地学校成为培养技术工人和一线生产骨干的摇篮和基地。”谈起工地学校,该集团工会主席韩传荣不无自豪地说。
巧借外力
工地学校提档升级
2011年3月2日上午,在中铁二十二局集团所属北京地铁14号线项目部举行了隆重的揭牌仪式,标志着北京市首家设在工地的农民工(职工)技能学习基地正式落户该集团,同时也预示着该项目外聘的601名农民工及近百名正式职工自当年3月起,将能接受历时10个月,累计96学时的免费技能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建筑工人职业技能、安全生产、文明施工、质量保障、权益保护、职业道德、交通法规、健康知识、劳动保护、突发事件处理、文明市民守则,以及心理健康咨询与疏导等,而“讲师”除由市总职工素质办免费代培的七人外,其余均由该项目领导干部及一线技术能手、生产骨干担任。一个培训周期下来,整个队伍面貌焕然一新,并且有多名职工和农民工迅速成长为业务骨干。
初尝甜头后,该集团工会趁热打铁,又陆续向北京市总申报了五家基地,并将该地铁项目办学的成功经验迅速在全局推广开来,一时间,各单位纷纷效仿,竞相搞起了“联合”办学。
在巧借外力办学,让工地学校不断提档升级的同时,各项目部还在提升教师水平上下足了功夫。他们一方面大力培养自己的“讲师团”,另一方面根据工程特点或施工难度积极聘请业内专家学者来工地学校开坛授课。
今年5月,当得知台湾知名建筑专家邱守峦正在公司所属高沁项目参观考察时,该集团五公司茅台项目领导立即请示公司,并向邱教授发出了邀请。当这位留着一撮山羊胡子的老专家参观并查看完他们的工地学校后,不无感慨地说:“我走过的工地无数,没想到你们的工地学校办得这么好!”
导师带徒
定向培养“硕士博士”
“爸,我在这认师傅了,他是一位老铁道兵,在铁路施工行业干了近30年了,您就放心吧。”刚刚举行完拜师仪式,走出“青工学堂”的大学毕业生孔令辉难以掩饰心中的喜悦与激动,在第一时间往家里打电话报喜。
导师带徒,是该集团工会专门针对大学毕业生的培养而开展的一项带有定向性的提素活动,旨在通过一对一、一对二的强化培训,让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毕业生尽快熟悉并掌握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内容,为他们将来走上技术管理或领导干部岗位打下坚实基础,并借此培养本企业自己的“硕士”与“博士”。
而“青工学堂”相对于工地学校来说,其实就相当于大学里面的院系一样,是专门针对青年职工的培养而开办的带有定向性的工地学校,受训人员基本都是刚刚参加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培训内容也都是针对他们的特点而专门定制的。同时,在这个学校里,“导师”和“学生”之间除可以进行双向选择,自主结成师徒对子外,还可以由项目部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实行“私人定制”,为他们指派“导师”。
师徒一旦签订了“协议”,就标志着他们从此成为了利益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受训期满,如果徒弟优秀,则师傅受奖,而如果徒弟达不到“出徒”标准,除其本人将受到延长见习期等处罚外,还将对其“导师”给予严厉的批评教育甚至经济处罚,从而让师徒之间彼此利益相关,荣辱与共,也大大加快了大学毕业生们的成长速度。
“比武招亲”
适时检验办学成果
在该集团所属的哈尔滨铁路建设公司,有一个人称“老黄牛”的工人技师叫任玉增。他是在2007年该公司举办的电焊工技能大赛中一举夺冠脱颖而出的,并因此先后被评为中国铁建劳动模范和国资委学习型先进个人。为了苦练技术,在上课之余,他能够忍受零上40多度的地面高温,也能抵抗零下30多度的极度严寒;为了看懂机械设备的英文说明书,他甚至能够以45岁的“高龄”不顾别人嘲讽,在公交车上辛苦背诵英语单词;为了进一步提升自己,他还自费从哈尔滨跑到天津参加高级工人技师考试。
还有一个被称为“钢筋大王”的吕思州,他不但在所属单位工会举办的钢筋加工大赛中多次夺冠,而且已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导师”,还被破格提拔为公司所属吉图珲铁路项目延吉制梁场副经理,专门负责梁场的钢筋加工任务,并于2010年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
适时检验办学成果,是该集团工地学校办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目的是通过比武,让优秀学员脱颖而出,并借此给他们找到中意的“婆家”。此举被广大职工高兴地戏称为“比武招亲”。多年来,通过工地学校举办的技术比武、技能大赛,已经让数百名职工和农民工先后走上了职业技能岗位和工班长等一线领导岗位。
把握企业之需,方能大显作为。十年来,中铁二十二局集团各级工会一直把工地学校建设当成是为企业培养一线施工适用型专业技术人才的摇篮和基地,悉心照料,精心养护,终使之在促进企业发展,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大力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实力等方面展现出了非凡魅力。
□本报记者 张瞳 通讯员 乔英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