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牡丹集团接到市经信委的表扬信,表扬牡丹集团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在APEC期间表现完美,代表了老国企焕发新生机。最近这几天,牡丹集团接连几次受到市政府相关部门的表彰。”北京牡丹电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裁傅东翔上周六接受本报采访组采访时这样表示。
牡丹集团作为2014年APEC会议官方指定的全程电子产品友情赞助商,也是APEC会议首批9家赞助商之一,提供了数码屏风、查询机等众多数码电子产品,为此次APEC会议顺利举行提供设备、服务保障,并在“品味北京”展上展出了媒体艺术等科技创新精品。
六名设计师数月完成数码画作
“牡丹被确定为2014年APEC会议赞助商经过了考察、筛选和层层审批,最早的工作从去年11月就开始了。”傅东翔说。
北京牡丹电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前身为北京电视机厂,成立于1973年,是中国著名的传统电视生产商,创造了家喻户晓的“中国之花”牡丹品牌。2008年后,牡丹集团探索出了一条从传统电视生产商到数字科技产品、服务、解决方案提供商的转型创新之路。
傅东翔说:“13年后APEC再次回到中国举办,尤其是在北京,组委会或许考量了赞助商是否能代表中国、代表北京的特点和创新。牡丹集团不仅代表了老知名品牌,也代表了国有创新精品。考察时,组委会相中了牡丹集团的多款产品。”
“这是公司今年的1号工程,接到任务后,集团就开始全体动员了。”作为本次重点工程的协调者,牡丹集团战略发展中心副总经理韩永刚说。
韩永刚介绍,为了让牡丹电子产品优质高效地服务APEC整个会议,集团特别组建了近30人的团队,为APEC会议量身定制产品,开展研发设计及现场施工。整个团队从产品的外观尺寸、颜色、技术、服务功能等多方面进行了特别定制,最终为APEC会议提供了数码屏风、信息查询机以及拼接屏媒体艺术等多种电子产品。
韩永刚告诉记者,会议期间,由于沟通环节较多,筹备组高标准严要求,牡丹集团需要提前做充足的准备工作,以确保整套电子设备的筹备工作及时完成。
其中,摆放在国家会议中心贵宾会客室的黄花梨框架的数码屏风堪称一绝。
“四扇屏风既能单体展示,又能拼接为一体,雨落晨辉、蝴蝶飞鸟、四季变幻在四扇屏风上联动。每幅都有不同的寓意,体现着牡丹生长所需的风、水、土、光的自然理念,也蕴藏着中国文化。”傅东翔说。
傅东翔介绍,屏风上的画作采用了牡丹集团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由6位设计师用电子软件描绘而成。一幅画需要4个人做60天,或者6个人做45天。全部画作历时4个多月才完成。
在“品味北京”主展区的数码拼接屏媒体艺术《牡丹图》和《天池》,则运用DCAS技术在传统画作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作,将静态画面变成动态艺术,是传统艺术与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多维度地展现了艺术的丰厚底蕴与科技的强大魅力。
3名职工全程服务现场
“产品制作完后,经过环评、安全等测试合格后,就进入会场安装。”韩永刚说,“由于安检极其严格,车辆不能随便进入会场,我们就在离会场1公里远的地方把产品卸下来,然后扛着进会场。”
“数码屏风和信息查询机安装在国家会议中心,雁栖湖岛内外两个监控指挥中心的拼接屏也是我们的产品。我对我们的产品很有信心,但为了确保万无一失,集团也做好了应急方案,有技术人员24小时待命,也有整机备份。”傅东翔说。
11月APEC会议期间,牡丹集团派出了3名职工,在现场提供技术保障。“APEC第一阶段会议周期比较长,从8月6日一直持续到8月21日,我们每天早晨五点多出发,六点多就已经整装待命,在会场提供保障服务了。”谈及第三次高官会期间牡丹集团提供的技术服务,牡丹集团APEC服务技术保障负责人之一王帅记忆犹新。正是有了高官会期间全程的工作经历,使王帅在11月APEC峰会会议周技术服务工作中,做得更加游刃有余。
在整个APEC会议期间,牡丹集团提供的信息查询机遍布会场各处,向与会代表提供会议信息查询、旅游咨询、首都特色宣传展示等服务。查询机连接到一个中控系统,受到中控系统的管理和控制。但是由于会场中有些位置没有覆盖WIFI信号,因此部分查询机无法直接连接到中控系统。而进驻APEC会场的牡丹技术保障人员,全程只有三个人,为了保障牡丹所有电子产品的顺利使用,技术人员在会场的各个区域来回地奔波。
“工作期间就是随时待命,需要根据会议筹备组的安排对会议信息进行及时更新,保证信息查询及时准确,参会人员能够得到实时的会议信息。”王帅说道。
提到数码屏风的服务保障工作时,技术人员仍然满怀激动和自豪。尽管当时所有的工作都部署得十分完美,应急方案也都准备就绪,但是想到数码屏风将展示在国家领导人和外宾面前,仍然很紧张、兴奋。
“如今回想起来,我能参与到这么重要的会议工作,而且还是亲自将产品布置在最高层国家领导人的会客厅,真是此生的荣幸。”王帅说。
“在主展区,有媒体过来拍摄,拍得最多的就是《牡丹图》和《天池》。”当时在会场的技术人员说道,“牡丹数码产品能如此受关注、如此受人喜爱,我们感觉很自豪,很有成就感。”
□本报记者 马超 实习记者 崔旭 通讯员 徐倩/文 周世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