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耀华与科学家有什么关系?因为相声大师侯宝林的关系。当爹的就没打算让侯耀华学艺,哪怕是侯耀华哼上两句京腔,老爷子就会扔过来句话:“牙疼啊,该吃药吃药,别哼哼。”
从旧社会走过来的侯宝林并不是不想传艺,他看到了新中国的前途无限,他是想让孩子多学点自己没有机会学到的东西,学文化,将来当工程师,当科学家。我们看到侯耀华的故事后,一方面为侯宝林老先生没能在儿子身上实现自己的愿望感叹,同时也从侯耀华走过的坎坷人生感到尊重。由此也引出了一些值得我们今天的父亲母亲思考的东西。
或许侯耀华有机会当科学家,但赶上“文革”,机会也就与他擦身而过。直到他在工厂一干就是14年,直到他36岁时演第一部电视剧《寻访画儿韩》,算是彻底回到了子承父业的老路上去。这一大圈兜的,至少侯宝林先生的愿望在侯耀华这一辈儿中是无法实现了。然而,不当科学家的侯耀华已经走过的人生之路依然光彩丰富,爸爸“文革”期间下放农村,侯耀华用爸爸剩下的每月50元钱来撑着7口人的家。出演《编辑部的故事》,侯耀华演得活灵活现,一炮走红,如今侯耀华的儿子也长大了,在电视台做节目。
侯耀华的经历告诉我们,当爹的期望与当爹的行为举止有矛盾的时候,常常是后者对子女起到了更多的影响因素。侯宝林先生希望儿子长大后成为工程师,科学家。可我们相信以侯老先生的知识结构类型和家庭生活气氛,特别是当时的时代背景。与科学家完全是两回事。即便是您想望子成龙,也要看可能会成哪一种龙。科学家是龙,能够给亿万观众带来精神享受的艺人也是龙。从这样一个角度来看,我们对后代的培养也应该注意点“生态环境”。那种强逼着孩子练钢琴,而家长却对音乐没兴趣的环境。那种强逼着孩子学足球,而家长从不光顾球场的环境。那种强逼着孩子学画画,而家长压根就没有审美念头的环境。有可能会造成“生态失衡”。最终给孩子带来逆反心理。
由此来看,侯耀华没当上科学家是一种必然,没有天时,没有地利,也没有人合。
由此来看,科学家这名份可遇未必可求。是这块料,水到渠成。不是这料,咱干点别的一样能走向成功,比如侯耀华。
□张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