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桂宏:北京工业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孙鹃娟: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
副教授
田 明: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
政策学院副教授
胡颖廉: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
部副教授
团市委日前举办第三届圆明园论坛暨首都青年教师发展论坛,围绕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主题,多所高校的青年教师进行研讨交流,为城市发展支招。
来京外来人口
九成带配偶
孙鹃娟:目前,外来人口已占到北京常住人口的1/3以上,外来人口中超过70%是农民工,来源地覆盖全国29个省市,其中河北人最多,接近1/4;平均每个已婚农民工有1.25个孩子,来京的农民工有90%配偶和57%子女相随,务工经商占到流入原因的90%以上。
成年子女外出劳动工作,虽然提高了他们对父母的经济支持能力,但大大削弱了照顾父母的作用,造成很多农村老人乏人照顾的局面,老人孤独寂寞、缺乏情感慰藉的问题日益严峻。只要存在着城乡劳动力收入和就业机会的差距,劳动力由农村向城镇的转移就将持续存在。各种农村留守人口问题也将长时期存在。
田明:研究发现,东部地区流动人口在城市间的横向迁移速度快,城市平均居留时间短,随着迁移次数的增加,由收入较高城市流向收入较低城市的比例,以及流向中等城市的比例显著提高。农民工更换工作对其工资收入有正向影响,更换次数越多,收入越高,但不是更换速度越快,收入越高。工作稳定性和流动性需要保持平衡,工作时间超过2年,工资收入由上升转为下降;只有大专及以上学历者,才能通过更换工作获得更高收入;行业内的转换能够带来更明显的收入增加。
通过产业结构调整
改进人口准入
杨桂宏:2013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达到2000多万,比上年末增长2.2%。在新增人口中,户籍人口占总量的39%,其中自然增长占17%,机械增长占22%。流动人口中,就业流动人口增加占46%。人口数量庞大,多年来被认为是北京“大城市病”的主因,因此严控北京人口数量形成社会共识。
以进京指标为核心的严格户籍管理制度,并不能实现人口数量控制的意图。要从观念意识上破除用户籍制度控制北京市人口数量的定式思维,在人口控制方面,不要把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分开来看。
在北京市人口数量不断增加的今天,企图通过控制人口数量来治理“大城市病”是不可行的,还得从社会管理上练内功,提高管理效率,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来改进人口准入和人口结构,运用市场手段进行人口总量调控。同时酝酿户籍制度改革,通过积分制、公共服务均等化等一系列针对流动人口的社会政策,来完善流动人口社会管理与服务。
田明:城市规模不是城市病产生的根本原因。城市问题产生与是否能够“有效治理”密切相关。应以人为本,不能通过降低服务标准来达到降低人口吸引力的目标。相反,要进一步改善对流动人口的公共服务。要通过资源的疏解达到规模控制的目标。在产业、基础设施、社会等各个方面仍保持高强度的投资下,规模控制不可能实现。
建议完善
社区人口服务管理平台
孙鹃娟:北京对人口承载力的有限性,决定了当前要加大对外来人口的调控和疏散政策。然而北京的发展,还离不开以低端劳动力为主的农民工群体。因此,相关部门应明确居住证的目标群体,按照权利义务对等、公平分流的原则,根据居住时间和贡献提供相应待遇,以基本公共服务为重点为居住证持有者提供服务。
在为所有外来者维护其基本生存权的基础上,对符合条件者及其家属保障其基本发展权应成为重点。同时设立合理的指标加分体系,考虑缴纳五险一金、纳税情况、特殊技能、居住区域、社会志愿活动等指标评定。此外由于北京的城乡结合部是管理的重点和难点,要由单一的治安管理向综合管理转变。不能把流动人口作为被管理的对象,而忽视他们的利益和需求。
胡颖廉:应建立健全流动人口的生存发展状况和人口分布动态监测机制,形成以公民身份证号为基准、覆盖全国人口的国家人口基础数据库,实行相关监测信息的共享。建设开发人口迁移分布和城镇化决策支持平台,系统评估人口分布合理性和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程度,为政府部门科学决策和公共服务提供信息支持。
同时,建立和完善社区人口服务管理综合平台,承担人口登记、流动人口信息采集及各类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及有关的公民权利和义务事项的落实,形成以社区居委会为基础,公安、人口计生,劳动保障为骨干,社会组织为补充“三位一体”的管理网络,为流动人口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
□本报记者 任洁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