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劳动午报》越办越好看,越办越可读,已经成为大家最喜欢的报纸,成为职工们的良师益友。特别是一些退休的工会干部更是离不开她,退休时希望工会把《劳动午报》给他们订到家中。因此,坚持把《劳动午报》订到退休的工会干部和劳模家中,已成为建工集团工会订阅《劳动午报》的一项规定。现在,《劳动午报》成为了退休工会干部了解首都工作的主要渠道,每天阅读《劳动午报》是他们退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集团公司工会副主席焦长发于2006年退休后,我们一直坚持把报纸订到他家。有时由于投递的原因,没收到报纸,他总是把电话打到集团工会办公室,要求帮他解决问题。2008年,老焦得了脑血栓,行动和语言都有了障碍,但他坚持每天阅报,报纸送过来,他便先把《劳动午报》“抢”到手里,先睹为快。就是在住院期间,也让家人把报纸送到医院。去年,老焦同志搬了新家,给工会打来电话,要求把报纸转到新址。不知什么原因,他有几天没收到报纸,他就天天打电话到集团公司工会,直到报社寄到他家。
《劳动午报》现在有一个“专题·维权”,以前叫“维权110/法规”。这个栏目成为了工会干部处理劳动争议的绝好工具,被工会干部称为“不说话的老师”。曾刊载了不少劳动争议案例和与职工切身利益相关的政策法规。这些案例,都被集团内的仲裁员们剪下,收集起来,一方面当做学习、宣传的材料,一方面参照案例介绍的方法解决了一些企业内部的劳动争议,使这些兼职仲裁员们的业务知识和能力得到了提高。集团有一名兼职仲裁员由于工作表现突出还被评为2010年度北京市劳动人事仲裁系统优秀仲裁员,受到北京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人事争议仲委员会的表彰。
这些是我们北京建工人与《劳动午报》的故事,承载了报纸与读者间的情愫,结下了报纸与读者间的缘分,《劳动午报》真正成为了工会干部的行动指南,传授知识的老师和离不开的朋友。
□建工集团工会常委、宣教部长、建工记者站站长 戴明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