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的羽毛球场地、器械齐全的健身房、宽敞的职工书屋、舒适的心理减压室……今年3月,国网北京市海淀供电公司“职工之家”获得2014年市级模范“职工之家”称号。
海淀供电公司原有的“职工之家”只有健身房、羽毛球馆和职工创新工作室。在此基础上,工会本着“一室多用”的原则进行了扩建,总面积达到了400平方米。并按照文化活动、体育健身、咨询服务、领导接待、学习培训进行了分区,配备了必要的硬件设施,于2013年9月重新投入运行。记者来到现场,了解模范“职工之家”是怎样建成的。
鼓励职工捐书
资源共享还省钱
“我们的职工之家建设最大的特点就是功能区重新划分,如今职工有了看书的地方,除了实体书籍外,还有3个掌上设备可供职工阅览电子书。”工会干事朱艳霞带领记者走进职工书屋。
书屋里的书籍全部是职工捐献的,工会号召大家把自己看过的期刊、书籍拿出来,供大家分享。而且,凡是捐献书籍的职工都能领到工会提供的纪念品。“这纪念品可比买书便宜多了,更重要的是我们主张变废为宝。”朱艳霞打趣地说。
原来的值班室,摇身一变成了如今的职工书屋,从专业类书籍到杂志、生活类书籍、小说等一应俱全。
在书屋外的墙壁上,记者看到了海淀供电公司“职工之家”的标志图案。“这是以红色为主调的两个同心圆,一个代表‘以人为本’,一个代表‘团结友爱’。图案中的两个同心圆体现了企业‘大家’和职工‘小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不可分的和谐关系。圆中的三个抽象人形,表明‘三人为众’,寓意着企业职工团结、乐观、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黄、绿、红三色体现了电力专业的三相颜色特征。下面的一道彩虹突出的是我们的职工之家在企业与职工之间搭建一座沟通交流、传递温暖的连心桥……”海淀供电公司纪委书记兼工会主席马殿敏留意到记者的目光所向,娓娓道来。
听取职工意见
羽毛球场专业化
“这是长走活动的,这是游泳比赛的,这是我们的钓鱼小组、摄影小组……”在职工之家健身房外回廊的墙面上贴满了各种活动的精彩照片,每一张都是满满的笑容。
2013年6月,海淀供电公司全面推进职工之家实体化建设工作,9月,“职工之家”投入试运行。在筹备过程中,工会做了大量工作,首当其冲的就是召开职工代表、各分会主席座谈会,了解他们的实际需求。
在座谈会上,几位职工都提出由于原有的羽毛球场馆灯光设置在房顶上,打球时经常由于灯光晃眼看不清球的走向,因此提议改成侧灯。针对大家的要求,工会负责人特意到专业场地考察,了解灯光、场地的布置方式,最终对原有的羽毛球场地进行改装,地板、地胶重新布置,墙面重新粉刷,灯光位置重新设置。
女职工提出希望有练瑜伽的地方,工会就请来了瑜伽老师,每周四的中午授课,还为瑜伽爱好者们购置了统一的瑜伽垫。由于工位空间狭小,每个人的瑜伽垫统一管理,存放在“职工之家”活动室,每次练习前由专人收发。
在“职工之家”建设过程中,工会还依照职工的需求,将原有的健身房器械进行扩充,配备了动感单车,原来不爱在健身房做力量运动的女职工也经常来骑车了。“实在是太贴心了,每天中午伸展一下身体,把工作的压力都抛到脑后,下午工作起来精力充沛,效率更高了。”一位女职工欣喜地告诉记者。
重视心理疏导
排忧解难保安全
“及时疏导、解除职工在企业转型中产生的困惑,应该说是目前工会工作的当务之急。”在心理咨询室内,马主席告诉记者,心理咨询室从成立之初的冷清,发展到现在已经开始有越来越多的职工走进来。“这也说明心理咨询室已经在实际中发挥作用。”
工会工作人员常常帮助职工排忧解难。例如,有的职工家庭产生矛盾,来工会诉诉苦,说完了心里也就舒坦了;有的生病住院或生活困难,工会帮助他们申请互助金或生活补助,办理重大疾病保险;有的在工作中发生了不愉快,也会到工会来倾吐。“我们这个行业,工作在生产一线的职工经常从事高危作业,他们心里哪怕有一点不通畅,都可能会积压在心里,在工作中埋下安全隐患。而也正是这种不起眼的安全隐患,有可能会危及他们的生命。”马主席严肃地说道。
减压座椅、心理疏导软件等,心理疏导室的建设为职工解决心理问题拓宽了渠道。工会还会定期从外面聘请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开展小范围的心理辅导,为前来咨询的职工答疑解难。
海淀供电公司共有1000多名职工,他们大都分散在生产营销各专业一线。因此,今年工会将工作重点放在开展一线班组“职工小家”建设上,计划建设8个,目前已完成5个。“保证职工小家与职工之家同一体系,统一配置,让不在本部工作的一线职工也能近距离享受家的温暖。”马殿敏告诉记者。
□本报记者 刘欣欣/文 通讯员 王洋/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