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生活
3上一版  下一版4
 
颈肩腰腿痛 中医有妙招
脾胃不好少吃3类水果
如何避免陷入“招聘陷阱”?
压力越大越想吃东西
春天出去玩就是在养气血
开展“世界水日”主题宣传活动
胡辣汤本身就是道药膳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年3月2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如何避免陷入“招聘陷阱”?

 

求职过程中,薪酬和福利待遇往往是求职者最关注的,致使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求职者的心态美化职位、虚假承诺高薪低门槛入职……如何避免陷入“招聘陷阱”?求职遇到诈骗,该如何自救或寻求帮助?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法官进行风险提示。

在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时,除了关注劳动报酬、福利待遇等条款之外,还应关注工作范围、违约责任等关键条款。求职者应聘时要对合同条款保持仔细认真的态度,权衡利弊,再决定是否签约。对于恶意利用合同进行诈骗或者其他违法犯罪行为的,应及时收集相关证据,如合同文本、聊天记录、证人证言等,并向有关部门举报或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

司法实践中,有用人单位向劳动者实际支付工资金额与书面合同约定不一致、安排的工作与合同约定不一致的情形,遇到这样的情况,劳动者需及时向用人单位提出异议。若涉及发放工资存在无故克扣的,可以要求用人单位补足工资差额,及时止损。如果发现有违法犯罪现象,要及时举报、报警。

一些用人单位收取培训费、押金等各种费用,以此牟利;或者要求求职者上交身份证件、执业证件等。还有一些培训机构或中介机构打着招聘、“内推”的幌子,在面试招聘时以“需要从业资格”为名,要求求职者进行入职培训或考证培训,收费后,却以各种理由不提供承诺的工作、拒绝退费,甚至直接“失联”。

求职者在求职时对类似“内推”“保上岸”“高薪招聘”等宣传应提高警惕,对需要缴纳培训费的招聘广告尤其要提高警惕,因为职工培训成本一般应由用人单位承担。求职过程中,还要注意辨别工作内容是否涉及“刷单”“拉新”“帮助转账取现”等所谓的“工作内容”,保护好个人信息,避免掉入传销组织、帮助信息网络犯罪等违法犯罪的圈套。一旦遭遇诈骗或侵权,应及时收集相关证据并向相关部门投诉举报,依法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

求职过程中,要注意核实招聘单位的资质;签订正式的书面劳动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避免口头承诺的不确定性;警惕高额回报承诺;关注违约责任;保留所有求职过程中的证据。

□本报记者 盛丽 通讯员 李静 袁翾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