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北京劳动者之歌
3上一版  下一版4
 
藏在笔记本里的乡村、乡医与乡情
筑牢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连心桥”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25年3月2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藏在笔记本里的乡村、乡医与乡情
——记怀柔区卫健委社管中心主任屈常鑫
 

那是一本棕色的、厚厚的普通工作笔记本,由于经常翻看与记录,笔记本的边角已磨出毛边,微微卷起,即使在合拢的时候,也一直处于一种蓬松的状态。笔记本的主人叫屈常鑫,是怀柔区卫健委社管中心主任。带着这本笔记本,他走遍了怀柔区大大小小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里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与各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相关的工作内容,升级改造、医保结算、乡医队伍……也记录着屈常鑫的乡村、乡医与乡情……

入乡村,用脚步丈量为民路

刚刚清晨8点,屈常鑫就已经和基建、中心相关负责人出现在正升级改造的桥梓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预防保健科的门前。他用手里的笔记本抵着下巴,四周查看。为了让改造工程更加贴合诊疗规范和辖区居民就诊需求,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升级改造工程启动后,屈常鑫经常与基建、镇乡相关负责人一起查看工程进展,并从社区卫生专业角度给予业务指导。

“桥梓,把食堂搬走,腾出一个整体空间重新规划设置防保科、妇幼保健科。”翻开屈常鑫随身携带的笔记本,泛黄的纸页上记录着关于改造的各种细节。有时是密密麻麻的小字,有时是草草勾勒的简图,再加上各种箭头和线段在纸面游走,串联起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各个功能区的要点。“母婴室要独立隔音”“接种台要保护隐私”,即使在边边角角的地方,也挤满了批注。

如今,升级改造完成后的桥梓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AAA级免疫规划预防接种门诊焕然一新。清新明快的主题色调,生动温馨的留观区和活动区,吸引儿童和家长驻足。预约登记、知情同意书填写、疫苗接种、留观区等区域依次排列,让接种工作变得方便快捷。

据介绍,2024年,怀柔区卫健委积极贯彻落实《北京市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工作计划》,通过升级改造基层医疗机构,全力推动构建与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相适应、与怀柔区功能定位相匹配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在屈常鑫的笔记本中,记录着140余条相关的改造细节。目前,怀柔区1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6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已全部完成升级改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焕然一新。

访乡医,把惦念刻进山野间

“部分村卫生室药品不能配送到位。”在屈常鑫的笔记本上,写着这样一句话,这是他在山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调研时了解到的情况。由于部分村卫生室距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路途较远,药品配送公司只能将药品配送到中心,再由中心往村卫生室送药,导致送药时间过长。在了解实际情况后,屈常鑫便给区内二级配送商打去电话。通过积极协调,在保障配送企业利益的前提下,尽可能做到村卫生室定期送药上门全覆盖。

在此基础上,屈常鑫积极推动村卫生室“六统一”管理,即由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村卫生室统一设置规划、统一行政管理、统一人员管理、统一财务管理、统一药械管理、统一绩效管理,村卫生室的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均大幅提升。

除了村卫生室,乡村医生也是屈常鑫放不下的惦念。很多乡村医生年纪大了,屈常鑫总是抽空来看看这些“老战友”,唠唠家常,聊聊最新的乡医政策和待遇,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同时,为了不断补充新鲜血液,推进乡村医生新老交替,他积极推进首都医科大学订单定向培养乡村医生岗位人员工作,至今已有42名毕业生正式入职乡村医生岗位,使怀柔区乡医队伍逐步完善优化。

寄乡情,以服务贯通“末梢路”

为了让山村居民看病报销更方便,屈常鑫的笔记本又跟着他扎进了更深的村落。2023年寒冬,当喇叭沟门满族乡大甸子村的积雪压弯树枝时,全区还剩最后7家村卫生室未接入医保。村医老邹哈着白气说:“屈主任,我又打不开那个结算系统了……”话音未落,屈常鑫把笔记本摊开在结霜的窗台上,写下“没有网络信号”,后面画了三个叹号。

为打通全区医保结算“最后一公里”,屈常鑫带队走遍怀柔区的每一处村卫生室,并先后到兄弟区调研。根据怀柔实际情况,与怀柔区医保局共同推进全区村卫生室医保定点工作,为213个村卫生室全部配齐电脑、打印机、社保卡读卡器,统筹现有“村村通”政务网,连接区级医疗健康平台及各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保服务器。针对无乡医的村卫生室,创新提出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增址的形式纳入医保,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目前,全区医保定点村卫生室已实现全覆盖,极大方便了山区群众看病就医。

据统计,2024年,怀柔区全区村卫生室服务参保人群5.6万人次,发生医保费用911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51%、173%,真正实现“小病不出村、报销有‘医’靠”。这项工作,也成功入选全国农村公共服务年度典型案例,也是北京市唯一入选案例。

如今,这本笔记本已经翻到最后一页,一个新的笔记本又即将被启用。从新到旧,从旧到新,每一页纸里,都记录着屈常鑫奔走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脚步与汗水。那些洇着晨露与星辉的纸张,恰是对乡村、乡医与乡情的生动诠释,也是一名卫生机构工作人员最朴素的情感注脚。

□本报记者 崔欣 通讯员 张蕊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