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快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校企合作促进人工智能领域人才供需匹配
“午间课堂”为职工开辟健康运动新天地
较真网购“缩水” 非小题大做
农资打假
对无堂食外卖 要加强监管
对“AI理财”需要理性看待
推进居家适老化改造 让养老变“享老”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25年3月2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校企合作促进人工智能领域人才供需匹配

 

人工智能是引领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促进校企人才供需对接,重点是联合培养人工智能应用型人才。要通过深化校企合作,瞄准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变革和产业升级方向,实现教育与产业发展需求的精准衔接,打通人才培养“最后一公里”。

教育部日前部署各地各高校面向企事业单位和行业协会征集一批“人工智能应用”领域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推动高校加快适应人工智能发展对人才需求、就业服务等提出的新要求,帮助用人单位培养和招聘更多实用型、复合型和紧缺型人工智能应用人才,更好促进校企人才供需对接。(3月17日《人民日报》)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人才培养正迎来一场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促进校企人才供需对接,让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与需求匹配,既是给年轻人打开未来就业通道,也是给中国人工智能发展装上了“人才引擎”。

人工智能领域人才是指具备相关知识和技能,能够从事人工智能相关工作的专业人员。作为当今科技领域的热门话题,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各类专业人才的支撑。其中,基础研究型人才致力于前沿算法与核心理论的创新与突破,是人工智能发展的源动力;技术开发型人才致力于人工智能前沿理论与算法模型开发相结合,以形成可落地的技术和产品;应用型人才则致力于人工智能技术与产业的融合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产业中的应用加速,应用型人才需求猛增,加快培养兼具技术和行业背景的应用型人才已成为当务之急。

人工智能既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基础性支撑技术,又是主导国家国际竞争和未来发展的引领性核心技术。作为飞速发展的新兴领域,我国人工智能领域人才缺口一直存在。能否培养服务支撑人工智能技术和产业发展的高层次人才,是教育必须回答的问题,也是事关我国科技发展与产业变革的大问题。

在人工智能教育和产业发展中,校企合作、产学研深度融合,已成为推动技术突破和应用落地的核心模式。人工智能技术迭代快,高校课程体系易滞后于市场需求。校企合作可推动高校根据企业需求动态调整培养方案,针对性强化学生对于算法开发、数据工程、行业应用等实践能力培养。企业通过联合实验室、定向培养班等形式提前介入人才培养,可缩短毕业生岗位适应周期。这种合作模式既有助于提升高校科研和教育水平,又为企业注入创新动力,为社会培养了具备实战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成为推动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

人工智能是引领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促进校企人才供需对接,重点是联合培养人工智能应用型人才。要通过深化校企合作,瞄准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变革和产业升级方向,实现教育与产业发展需求的精准衔接,打通人才培养“最后一公里”,破解人工智能应用型人才短缺困局,持续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助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向秋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