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盛丽) 记者近日从北京市财政局了解到,市科研经费“包干制”从试点推动到逐步在自然科学领域全面铺开,目前已覆盖3400余项科研项目,累计覆盖近1.6万名科研人员。
近年来,结合科研活动规律特点,市财政局打破传统科研机构财政经费管理模式,从四个方面创新新型研发机构政策支持,激发本市科研人员和科研机构的创新活力。创新财政支持政策,财政资金实行负面清单管理,赋予新型研发机构经费使用自主权;创新绩效评价机制,实行个性化合同管理制度,由理事会下设的委员会进行绩效评估;创新知识产权激励,财政资金支持产生的科技成果,由机构依法取得;创新固定资产管理,财政资金支持购置的大型科研仪器设备等,由机构管理使用。
从2021年起,考虑基础科学研究项目的特殊性,市财政局将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专项、科技新星计划专项、独立法人研发机构科技专项三类定额补助项目纳入“包干制”试点,打造以信任为基础的经费管理体系,实行“负面清单”管理,经费调整更灵活,最大程度服务科研需要,激发自主创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