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剧团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剧场聆听北京曲剧,感受其独特魅力。你知道北京曲剧怎么来的吗?作为一个传统剧种,其发展中出现过哪些著名艺人?下面让我们与北京曲艺家协会理事顾伯岳一道,走进北京曲剧,了解其历史渊源……
记者:很多人会将“北京曲剧”简称为“曲剧”,这么称呼准确吗?
顾伯岳:“北京曲剧”早年确实就叫“曲剧”,因为它是从曲艺演化为戏曲剧种的,最早的时候被称为“曲艺剧”。后来在老舍先生的建议下,把“艺”字去掉,就定名为“曲剧”。从“曲艺剧”到“曲剧”,这是我们剧种发展中的质变。那时由于消息不发达,我们并不了解全国各地还有不少源自曲艺的地方剧种也叫曲剧。上世纪五十年代我们剧团曾到河南演出,才知道当地的河南曲剧不但历史悠久,而且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为了避免发生混淆,我们的曲剧就把代表地域的“北京”二字冠在了前面,称为北京曲剧。虽然我们平时也经常把“北京曲剧”简称为“曲剧”,但是在正式的场合,还是全称“北京曲剧”更为准确。
记者:北京曲剧是个传统剧种,它的发展一定经历了很长时间?
顾伯岳:北京曲剧正式形成,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至今70多年,但此前这个剧种在北京已经孕育了近200年。提到北京曲剧就必须首先要提到“八角鼓”,这是清朝中叶在北京旗籍子弟自娱活动中逐渐形成的曲艺门类,形式包括岔曲、单弦、拆唱八角鼓等。自晚清民国以来涌现出了诸多以演唱单弦为主的职业八角鼓艺人,在艺术上达到了顶峰。北京曲剧正是在八角鼓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1949年北京解放后,曲艺艺人在政府的帮助下,积极演唱歌颂新人新事的新曲艺。由曹宝禄带头,魏喜奎、关学曾、顾荣甫、尹福来、孙砚琴等三十余人组织起群艺社,在前门箭楼上的大众游艺社演出新曲艺,并反串在拆唱八角鼓基础上编演的曲艺小戏。这种反串戏此前已在曲艺界流行了十几年,但都是以耍笑逗乐为主,有的内容比较庸俗,质量也不高。群艺社的曲艺小戏则以讴歌时代、移风易俗为内容,反映解放后社会新面貌,当时称为解放新剧。后来在马少波、老舍等专家的建议下,统一说唱音乐风格,继续加工提高。1950年岁末,群艺社带着改进后的曲剧《婚姻自由》参加了全国戏曲工作会议观摩展览演出,受到了大会的好评,使“曲剧”的表演形式得到了戏曲界的初步肯定。1952年,赴朝慰问归来的原群艺社成员们已经组织成立北京市曲艺工作团,老舍先生提供了他创作的宣传婚姻法的《柳树井》剧本,并确定了以单弦牌子曲统一音乐风格的发展方向。北京曲剧《柳树井》的成功上演,标志着从八角鼓说唱艺术到北京曲剧戏剧艺术漫长的孕育过渡转化最终完成。
记者:北京曲剧的创始人有哪些?
顾伯岳:在我们北京市曲剧团的走廊里,悬挂着一幅珍贵的历史照片,是1986年在前门箭楼前相聚的几位老人,他们都是当年群艺社的主要成员。三十多年后这些当年共同创业的老伙伴,再次回到故地为曲剧寻根,镜头记录下了这一意义非凡的时刻。
在这些前辈当中,单弦艺术家曹宝禄先生在新中国成立后十几年中,历任北京鼓曲长春职业公会理事长、北京市曲艺公会理事长、北京市曲艺杂技工作者联合会主任委员,对当时北京的曲艺事业起着主要领导作用。同时他还先后组织创办并担任了大众游艺社副社长、群艺社社长、北京市曲艺工作团副团长、北京曲艺二团团长、北京曲艺团团长。可以说北京曲剧的初期发展是在曹宝禄先生的直接领导、亲自主持、深度参与之下推动完成的。魏喜奎先生是北京曲剧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大师,她的艺术成就卓著,为北京曲剧事业奋斗了终生,也为后代的从艺者树立了典范。由于她对北京曲剧有着卓越贡献和巨大影响,所以“魏喜奎”三个字曾成为北京曲剧的代名词。群艺社的其他曲艺名家关学曾、顾荣甫、尹福来、孙砚琴、魏长林及乐师罗仕海、吴长宝、宋志诚等,他们都是北京曲剧当之无愧的创始人。这些群艺社成员后大多参加了北京市曲艺工作团,改名北京市曲艺二团后,又与北京市曲艺一团合并为北京曲艺团。我们北京市曲剧团的前身就是北京曲艺团曲剧队。跟他们同时期,北京曾出现过多家曲剧演出团体,如北京市曲艺一团(后与北京市曲艺二团合并为北京曲艺团)、北京实验曲剧团、新中国曲剧团、山海曲剧社,这些演出团体都为初期的北京曲剧事业起到了促进作用。
记者:您曾主持开展《老北京子弟八角鼓专项人才培养》,这个项目对北京曲剧有着什么重要意义?
顾伯岳:北京曲剧是从八角鼓发展而来的,二者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八角鼓人才培养项目》,在我看来是对“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的完美诠释。既是北京曲剧新生代的一次“寻根”,也让八角鼓这门古老的艺术焕发了新活力。
记者:随着北京市曲剧团的发展,很多老剧目不断打磨、新剧目进行创排,请您介绍几部观众一定不能错过的剧目和它的特色?
顾伯岳:北京曲剧以演绎清代和近现代北京题材见长,像《杨乃武与小白菜》《啼笑因缘》《珍妃泪》《少年天子》《烟壶》等,这些剧目都是在不同历史阶段能够代表剧种风格的优秀作品。我们目前以演出改编老舍先生作品为主要特色,像《茶馆》《龙须沟》《四世同堂》《正红旗下》《骆驼祥子》这些经典作品,都是颇受欢迎的剧目。近年我们还首次推出了小剧场北京曲剧《我这一辈子》,由最年轻的一届北京曲剧毕业生担纲演出,产生了很大反响。
北京曲剧大多能反映北京地区的风土民情、生活色彩以及人物的性格,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浓郁的京腔京味儿,通俗易懂,平易近人,大众接受度高。如果观众走进剧场观看北京曲剧,应该会喜欢上这一充满京味儿的地方戏的。
本报记者 盛丽/文 曹立栋/摄
主讲人介绍:
顾伯岳 ,北京市曲剧团非遗传承部主任、北京曲艺家协会理事、北京戏剧家协会会员、丰台区级非遗项目八角鼓代表性传承人,师从北京曲剧前辈艺术家赵俊良,长期从事北京曲剧、曲艺的教学及文化普及工作,举办北京曲剧文化讲座百余场。自2015年至2020年,主持开展了北京市曲剧团历年的“名家传戏”“名家传曲”项目。曾参与非遗项目《全堂八角鼓》的挖掘恢复演出,主持开展北京文化艺术基金资助项目《老北京子弟八角鼓专项人才培养》,并担任指导教师,策划并领衔《万籁清音子弟八角鼓》系列演出。
□主讲人 顾伯岳